读完《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产生了一个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人生道路?这本书通过习总书记的人生实践,给我们讲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道理,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磨砺意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记录着习总书记那不平凡的七年,那坚定信念的七年,那埋头苦干的七年,对比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的今昔变化,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以及攻坚克难的意志。
读完《梁家河》,我被书中的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所打动,更被习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知青经历所感动。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从北京到延安,从城市到农村,从读书到务农,吃不饱穿不暖,在梁家河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期,习总书记将人生中最美好的七年奉献给了梁家河,但他无怨无悔,不忘初心,即使日后日理万机,依然心系梁家河的发展,习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读完《梁家河》,深切明白了我国脱贫攻坚的决心与信心。书中关于梁家河的穷困是这样描述的:有人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天冷的时候,在里面风尚棉絮,天暖的时候,再把棉絮拆下来。人们一天早晚两顿吃稀的,中午吃顿干饭,补充劳作消耗的体力。但常常挨不到晚上睡觉腹内已空,饥饿难耐,有人会取一撮儿盐,用水冲了,仰脖子喝下,趁腹内饱胀,赶紧入眠。习总书记到梁家河时过得就是这样的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农作却收获很小,劳动关真正难过的地方,在于它的无休止而且无效果。地越种越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衣服补丁越来越多,而箱子越来越空......,面对这样的日子,习近平并没有因此垂头丧气,他是村里干活最勤奋的好后生,陕北冰雪刚融化,他就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正是经历了最基层的锻炼,最艰苦的劳作,让习总书记深切体会到农民的不易,时常挂念着农村的父老乡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战”改成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决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如今,习总书记很关心梁家河的发展,它是全中国成千上万农村的缩影,代表着全中国6亿农民的生活,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习总书记的深切盼望变成了现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这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中说的话,当时的知青是去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习总书记却不以为然,他干活干的起劲,读书读得认真,常常用自制的煤油灯看书至深夜,曾为了借一本书跑了30里路,即使在一贫如洗的梁家河,依然心中有理想,胸中有抱负。反观我们现在条件优渥,没有白天务农,夜晚看书,但却少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拼劲和鞠躬尽瘁的斗志。读书是一个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形成自己思想的过程,习总书记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想方设法”看书,看书至深夜不觉得劳累,跑三十里路借书不觉得辛苦,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也许是习总书记能在知青生活中发光发热的原因吧,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精神世界丰富。我相信只要一个人他心中有信念,脑海中有梦想,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总会成功!
读完《梁家河》,让我感受到了亲切的习总书记,原来伟人也有过迷茫,原来伟人也经历过挫折,但伟人的伟大在于不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追求本质。作为新青年,这是我们应该崇拜的偶像,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品质,这是我们应该用一生去实践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