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孔子的大弟子颜渊问孔子,老师,您常常教我们要“立志行仁”,那怎么样才叫“行仁”呢?孔子告诉他说:要严格约束自己,每一件事都能做到有礼有节就是“行仁”。
又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也问了这个问题,孔子却回答:“行仁”就是说话要慢一点。
约束自己有礼有节和说话慢一点,这两者的难度可是天壤之别,那孔子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区别对待”呢?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仁”。“仁”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 ,本意是要对人友善。儒家把“仁”提高到了道德层面,提倡要“仁爱”、要施行“仁政”。在《论语》里,“仁”这个字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见儒家对“仁”的重视程度。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孔子认为,每个人自带属性都不一样,有些人缺这个,有些人缺那个,所以,才会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传授不同的“行仁”之法。
虽然做法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人要有正确的信念,有了正确的信念,才能坚持走正确的道路。信念,就是我们能坚持下去的内驱力。
外部环境会给我们改变自己的机会,但我们自己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念,也很难抓住这些机会。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愿我们都明媚的方向,都有自我重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