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不会眷顾傻瓜——信仰,诗歌,我的大学

(整理自2014年某次讲座的演讲稿)


图片来自网络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是我作为学生,所能凭依这个身份为所欲为的最后一个年头,不,假如六月二十号我的毕业典礼的日子如期而至的话,这是我最后的一个半月的青春。

你们要知道,诗人是种天性浪漫的动物,可是天性浪漫,并不代表长得就浪漫,至少这四年,在我的身体上留下了对于我内心来说,不可磨灭的伤痕——是的,我从打一百五十斤臃肿到了一百多公斤,我宁愿相信是衣服缩水了。

所以这篇文章的主题基调是回忆,是一种过往,是反思和……抱歉,我想不到一个押韵的词了。好运不会眷顾傻瓜,这个标题男生们应该很熟悉,牠的另一句是:我有两把枪,一把叫射,另一把叫……咳。好运不会眷顾傻瓜,这是我在几个夜晚对我自己的回忆,然后得出的结论。其实说实在的,我并不是什么聪明人,很多次站在通途的路口我会犹犹豫豫,然后错身而过。


我们应该感谢苦难。这话我在很多人的嘴里听说,说这话时,他们大多衣冠楚楚,事业有成。苦难,这玩意对承载个体来说是种痛苦,而对于第三视角的旁观者来说不过是个笑话。我经常听到这句话:你过得不如意,还有人比你更不如意。而往往这个观点的表达者生活顺利地令人发指。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苦难是个人的。

认识我的人应该会知道,我的运气一向不怎么好,我这二十多年中过的最大的一笔奖金是五块钱中了二十,以至于我乐了一个礼拜。这当然是玩笑,不过也是事实。我的运气很不好,特别是在五月。小小的霉运不间断,不过很幸运,我总会在最困难的时候遇见一个人,帮我时来运转。所以我得出结论:苦难是个人的,但好日子总会来的。

我在我之前出版的那本诗集的后记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关于人类艺术的起源,是从一个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夜晚开始的。

那一晚,一只硕大无匹的猎物在山洞里的高耸的火焰上灼烤,外面天色阴沉,野兽的嘶号声不间断地绵延着,被这硕大的东西填饱了肚子的一群先民坐卧在火堆旁边无聊地发着呆。这样等着困意着实无聊,再加上这一餐的饱食在肚子里头实在是难受,当中一个便坐不住了,站起身围着火堆转着散着步。其他人觉得这样打发时间也是个办法,所以跟在他身后,一道围着这火堆转圈玩。

枯燥的转圈有些无趣,有些人晃晃胳膊,有些人伸伸腿,慢慢地有了规律,于是——舞蹈诞生了。

洞外的野兽嚎叫得太犀利,胆小的怕它们闯进来,胆大的便学着吼叫,想要吓退外头那些或是猎物或是猎人的东西,边走边叫,叫出了滋味,于是——音乐诞生了。

一些体弱者走的蹦的累了,就倚靠着岩壁歇息,看着“同洞人”兴高采烈,有些无趣,就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在壁上乱划,转头看见火堆上的晚餐,就无意识地划了出来,于是——绘画诞生了。

部落里的务实主义者带领族人猎捕野兽和同类,所以身强力壮得他自然而然成为了部族的首领;而那个三样艺术行为都玩弄得倍地道的虚无主义者,也就成了敬畏天地的巫师。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个唯心主义者,我从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很难给我定义我是个主观唯心主义者还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只能说我是个有神论者。问题就在于这,首先,我笃信神灵的存在;其次,人是意志的集合体,世界是人意志的反馈;最后,一眼明灭,一梦黄粱。

说到这儿,我要讲一个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无意间看到的一个关于印度的创世神话,给我以强烈的震撼:世界的创造者叫大梵天,世界的诞生源自于他的一个梦,他睡着,梦还在,世界就存在了;他醒了,梦醒了,世界就灭亡了。我大概算不得萨特存在主义的信徒,但是我强烈的信仰人是意志的集合体。这个存在主义的观点和这个创世的故事不谋而合,然而当盖亚集群意识的观点出现的时候,呦嗬,这三者放在一起相辅相成,简直完美极了。所谓盖亚集群意识,这个来源我未曾考据出来,其大意是这样的:人的群体性意识聚合唯一,则产生灵性化而为神灵,假若人集体崇拜一只杯子,那么当信仰力度达到某一顶点时,杯子就自然拥有了灵性与自我意识,而其自我意识则是信仰者的个体意识聚合成为的群体意识转化为的个体意识。所以,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讲的上帝死了,人们膜拜驴子,也并不是个荒诞的故事。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当人本身产生了美丑的分辨观念,就由神的仲裁转变为人的判断,平等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唯心主义者,荒诞主义者,非理性主义者,勉强算是存在主义者。我一贯这么介绍自己。事实上,我总忽视了我还是一个物哀精神的坚定信徒这一事实。物哀精神,简而言之,花儿应在放开最美的时候凋谢。这多浪漫啊。夏目漱石问学生I LOVE YOU 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我爱你。夏目漱石说,怎么能这么说呢?对于我们写作的人来说,一句“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够了。

荣格说,当世界陷入黑暗之中,只有导师和医生才只能拯救人类。医生拯救的是肉体,导师拯救的是灵魂。而这里所指的导师,就是一切艺术的创作者。纯文学是文学的底线,诗歌就是纯文学的底线。诗人天性是浪漫的,这种浪漫是对于一切美的追求,一切美都是诗。五月里哈尔滨满街丁香是诗,一只猫儿扑蝶是诗,月光透亮是诗,漂亮的姑娘是诗。诗歌是一种纯粹的本质性的东西,牠远比其他文体更能达成共鸣。世人诗人,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人不是一种头衔,不是一种职业,诗人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感受与对于美的追求的一种附加。我七十多岁的姥姥,在某一天做饭的时候感慨了一句:日子过得淡喽。多美的一句诗!

毕达哥拉斯说,一切学科发展到极致都会成为一种哲学思维。一切文艺形式,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不管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还是诗歌、舞蹈、戏剧、电影,都不过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表现过程,重点是在于其所阐释的一种精神,一种思考方式,和一种态度。所以我一贯坚持一种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推翻了的观点:我坚信文学工具说。文学是一种载体,用来承载的是一种创作者本身思考的完成。

艾米丽·迪金森在《造一片草原》中写的:“造一片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一只蜂,和一个梦\假如蜂不多了\光靠梦也成”。所以说,我的信仰,与诗歌有关,又与牠无关。所以说,我信仰的不是单纯的神性,不是单纯的人性。是诗性。我有我完全诗意的信仰。

图片来自网络

写到这里,是我之前原稿的半身。后面还有一半写了一些关于我大学往事的怀念和唾弃,讲了讲这四年如何把我从一百多斤的肌肉男演变成一百多公斤的胖大叔,讲了讲这四年如何让我跪倒在荒诞主义脚下摇着尾巴,讲了讲这四年如何折断了我的象牙塔,还讲了讲这四年从理想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的渐变过程。是的,我后面花了六千四百五十一个不算标点符号的汉字讲了这些回忆,

然后五月九号的一条消息,我想想还是算了,把那些有的没的删去了吧。那条消息的标题是:诗人卧夫,怀柔山中饿死。诗人、怀柔、山中、饿死。这几个词汇放置在一起这是多么的讽刺。牛汉死了,马尔克斯死了,渡边淳一死了,卧夫死了。思想者不是永恒的,思想者也会死亡,不会死的更浪漫,而是更卑微,更苦闷,更寂寞。我不想再多说些什么,因为我不能再多说些什么。更多更多的人在告诫我:你应该变成现实主义的走狗,给现代派看家护院。


我明白这场讲座对我的要求:要我讲点跟诗歌有关的事,而不是些废话,就算是废话也得跟文学沾亲带故。所以为了延长时间,不至于让这张讲稿短小的让人羞愧,我要讲一点跟诗歌、跟文学有关的废话了。再此之前,我要声明两件事。第一,我读书很少,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我读书少到几乎要靠一本《金枝》打天下了,所以假如打算向我问询具体作家作品的问题,我想我们都会很尴尬;另一,我下面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没经考证的戏言,提到的每一个观点都是玩弄似的一家之言,你可以当真,认真或许你就输了。

我们要说诗歌嘛,总归是要说到起源。当然,这要说起来可就长了去了,一周的时间大概可以讲个三分之一吧。所以我们长话短说: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似乎可以从打任何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文学起源发生说来窥探到诗歌的源头:巫师唱念的呓语,祭祀祷告的祭文,游戏中的幻想,甚至包括劳动号子。鲁迅曾戏言,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诗歌流派叫做“杭余杭余派”,既是原始先民们在抗抬重物时“哼唷哼唷”的发力号子。我呢,我是巫术起源说的坚实拥簇,我坚信部落里的巫师们在仰望星空之余就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终结了古典派,开始了现代派,所以《恶之花》被人们理所应当的膜拜成了当代诗歌最完整、最激情的起源。两条分支,一条从波德莱尔,到马拉美,到瓦莱里,到接下去的艺术家和探索者们;一条从波德莱尔到兰波,到无休无止的通灵者。


世界八大艺术形式: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戏剧、电影。用诗歌代指文学整体,是因为诗歌是文学之王。实际上,艺术体例的种类差别只不过是在于形式体裁上的异种特殊表现,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源自于一种模仿,艺术创作是对于实物的模仿,而模仿是人本能的一种天性,因由模仿产生的艺术可以带给人审美上的快感,而不同艺术形式的产生则是因为模仿者选择模仿对象、媒介以及方式的不同从而产生创作结果的艺术存在的体裁种类的异同。作为文学体裁的诗歌,被作为文学的代名词而被提出,这不是一种随性。诗歌是一切文学体裁最初始的形式存在,诗歌具有高度集中概括的特点,包含有丰富的意象联系和想象空间节奏,并具备了一定的节奏押韵(明节奏或是暗节奏),一般以分行排列(这一点自从散文诗的出现,就只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模式)。诗歌按照篇幅可分做长诗与短诗,按照故事情节的存在与否可分作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押韵的形式可分做有韵诗和无韵诗,按照诗歌语言是否存在格律可分做格律诗和自由诗,依照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可分做哲理诗和抒情诗。

我一直在宣扬一种“文学工具论”,我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是承载体,用来运载创作者本我的一些观念态度以向受众表达,实际上归根结底是一类哲学(泛性意义上的哲学)表现。 很多人试图对文学做出一个标准而又明确的定义,但归根结底,文学是一种自定义的东西,你认为牠是什么牠就是什么,你认为牠什么都不是牠就什么都不是。诗歌比其他文学体裁表达起来似乎更直接也更容易,受众可以一眼看尽,也可以一刻倾纳。但我们若是把牠高度化,那诗歌与其他似乎也没什么两样,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我一直坚持一种道理:一切先锋都是从诗人开始的。亚里士多德说:“历史记载已经发生过的事,诗歌描绘将会发生的事。”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假的,而文艺创作则是对现实世界的表现,更是假的。人之所以会进行文艺创作,是因为灵感说或是迷狂说,既是神灵附体,诗歌的最终创作者并不是诗人,而是神,诗人只是 “神的代言人”,是通灵者,艺术创作是归结于一种迷狂的状态,是灵感一瞬间的袭来,或许称为神灵附体更合适一些。所以他把诗人从理想国当中驱逐,因为他认为,诗人都是蛊惑人心者。徐志摩给林徽因留下一张字条:“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一语成谶,他把自己留在了济南,从南京到北平的路上。

图片来自网络

大多数的青年创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性是没有什么探讨的,或者可以这么说:成熟诗人靠经验写诗,年轻诗人靠天赋写诗。诗歌的创作更多是一种下意识行为,是对瞬间情感的记录,并就此延伸开展,以衍伸出就此瞬间的个人体悟与哲理思考。毕达哥拉斯说:“一切学科发展到极致都会成为一种哲学思维。”因此,文学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工具,用以承载深刻的哲学思考内涵。诗歌的独特性正发于此,是将以瞬间感受作为体悟思考的核心,是一种纯感性的思考行为和近似于迷狂特质的创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自由诗的坚持者和倡导者,单独论以诗歌体裁的创作形式,应当刨除去一切外在的桎梏,单纯将以近乎于神性化的创作灵感完整表现,从而达成文本创作的目的性特征。

诗歌的创作相对于其他文体的创作表现是具有难度的,因为其特质为短而精(我们把长诗一类抛除在外),要在极为短小的篇幅内构架完整的内容,致使语言与意象特点更为精悍。作为诗歌创作者,我本就把意象置于诗歌创作中的首位,而对于因篇幅短小、故语言突破张力有限的微诗而言,意象的存在更是重中之重。

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相做结合,客观的物象通过创作者主体创作附加的创作主体情感衍生转换出的一种带有客观特性与主观思考的新的艺术存在,既是寓意于象,以客观寄托与表现主观,并付之于具有主体创作特点的特殊符号和含义从而达成的具象。庞德发表的“意象派”纲领中声称创作所描绘“意象”应该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准确的意象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


诗歌创作的境界是越写越短,短到一眼望穿。所以如何能在一首诗中间表现出或是本就存在于此的意象,是创作者本能的重重点。或者我可以这么说,一首微诗的好坏,在于是否留有余地。什么余地?创作者回味的余地,阅读者思考的余地。一个好的诗人在其作品中不应以一个讲述者的形象存在,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方式对与读者进行有效的“催眠”,让他们自己看,而不是听。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假若作为一种活动,总是有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四者互有因果却又各自独立。作品之为主体框架结构,是最为广泛的表现;世界是构成主体的最纯粹最根本最原始的基础特质;作家是世界与作品间承接的部分,是以独立特性表现广泛根基的间性探索及表现着;读者有作家特性中含有的特性转建为广泛性世界。因此,关于诗歌的解析,应当是由四类人进行完成的第一类为其他诗歌创作者,第二类为诗歌理论家批评家;第三类为诗歌阅读者;第四类为所谓的诗歌门外汉而诗人本身一般是不允许直接介入到自我的文本解析之中的。由此,可以从诗歌推论至一切文学体裁范畴,即其他创作者、理论批评家、读者和反对者对文本进行的解读就构成了针对文本提出问题的所做出的答案。因而,我最根本的一个创作观:关于文本,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什么都没看到就什么都没有。自我解读是件很愚蠢的事。

我并不歧视喜欢看《小时代》的人,但是我歧视从中读出人生哲学的人。存在即合理,走岔了路在意识到的时候就应该尽早回归。文学的发展方向是文学网络化而非网络文学,所谓一类只不过是商业文学下的一种产物,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会存在这样的一批,但是好与坏需要后人评说。能存活下来的才是正理。当文学越来越物质化,牠就跌下神坛。这一种泛性的观念导致我曾悲观的提出:文学史或许会在我们这一代断档。很偏颇,但是很现实。不过也只是眼下,而非未来,谁也没见过明天,又有谁知道明天什么样?文学是生活的底线,纯文学是文学的底线,诗歌是纯文学的底线,哲理诗是诗歌的底线。诗人,是时代最后的良心。


这篇文章,跟我的标题与三个副标题的词语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就如同太宰志所说的:我装出一副早熟的样子,人们就谣传说我早熟;我假装懒汉的模样,人们就要传说我是懒汉;我装作不会写小说的样子,人们就谣传说我不会写小说;我假装爱撒谎,人们就谣传说我是个说谎的人;我假装有钱的样子,人们就谣传说我是个富翁;我假装冷漠,人们就谣传我是个冷漠的家伙;可是当我真的痛苦呻吟时,人们却指责我无病呻吟。


孙陆辰

起于2014.4.17.午后

结于2014.5.11.凌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509评论 6 50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806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875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44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488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365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90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062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500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706评论 3 33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834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559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167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7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12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958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79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家好,看到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家大概知道,我就是一个同性恋,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和别人谈起同性恋,看到的永远都是属...
    静待寻找阅读 398评论 4 2
  • 当太阳升起 当冬天过去 当孩子早起 当年老无依 是否怀念过去 是否想起曾经
    今朝3阅读 192评论 0 0
  • 这两天还有一个热点新闻,是关于留学的,相信有些朋友已经关注到了,标题是“花200万留学,回国拿5000,全家为了留...
    金艷時光阅读 258评论 0 0
  • 今天,是2016年的最后一天,似乎2016刚写顺手,说顺嘴,就要换成2017了,时间过得真快,快的让人感觉有点可怕...
    丛铭阅读 333评论 1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