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一段时间,给不同年龄段“贴标签”,成为流行趋势。这些标签包括“坏人变老”,“中年油腻”,“女孩恶臭”,“熊孩子”……仿佛只要是个人都很糟糕,不妨分析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当代恶臭女孩实录”?
一个社会,最美的大概就是年轻女孩了,不管她们怎么打扮,总有一股青春活力。可是,在如今的网络,连她们也难以幸免。或许是“油腻”这个词给中年男人定性,彻底惹毛了很多中年男,最新一轮嘲笑中年男人的潮流中,出现了不少反抗的声音,其中一条就是专门针对年轻女孩的。
一位自称博士的人在微博上写道:
当代恶臭女孩实录:涂着劣质化妆品,披着高仿爆款衣服,食堂开家新档口都说要去拔草,嚷嚷着减肥,还从不运动,说怕练出肌肉腿……
这种简单粗暴的语言风格,摆明了就是要引起争议。如果说社会上真的有针对中年男人的敌人,一定不是年轻女性,而是青年男子。从生物学上,最厌恶胖而油腻的中年男人的,一定是穷而浪漫的年轻男性,而年轻女孩则是中年男人的“好朋友”,不管他油不油腻。
老人、中年、青年、小孩都不能幸免
把恶臭和女孩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很明显是不公正的。但是,在此之前,网络舆论中已经有了好几轮类似的不公。
针对老年人的。如果说前几年讨论到底该不该扶跌倒的老年人,是一种自保的话,最近一两年年轻人开始转入进攻。人们争论的是到底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这个二分法的问题充满了恶意,因为不管是哪一种都把老年和坏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指控最新的例子是有关郑州一个抽烟的老人。医生劝他不要抽烟,结果他在电梯中发病死掉了,家属还来索赔。有关这事多评论,看到的最恶毒的一句是:“不管怎样,死了就好”。
如果说攻击老年人的是年轻人,那么攻击中年人的又是谁呢?中年人是这个社会最不容易的群体,上有老下有小,被生活压迫着,也被体重压迫着。中年人是有点俗气,有点油腻,但是如果不是中年父母的支撑,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又如何用得起最新的苹果手机呢。年轻人啊,要知道,你们在嫌弃中年人俗气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正在用辛苦挣来的钱,支撑着你的优雅。
所以,这种优雅也支撑不了多久。“恶臭男孩”和“恶臭女孩”们开始互相攻击了起来。不管怎么定义,这两类人都有几个共同点:年轻,没钱,买不起真正贵的昂贵的衣服(中年人倒是买得起),虚荣,装……其中的核心是没钱。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没钱不是最正常的状态吗?
这种相互嫌弃的氛围甚至波及到了孩子。去年网上有姑娘怒踹一个小孩的视频,嫌弃小女孩哭闹,今年,则有几波关于高铁上小孩吵闹的谴责。批评小孩的人,可能忘了自己小的时候,也是一样哭闹。不过,中国总算是一个尊崇孩子的国家,人们发明了一个“熊孩子”的词组,但是这个词好歹是一半厌烦一半喜爱。更多的时候,人们把对小孩的厌烦转嫁到厌恶家长方面。
不管你是谁,似乎都有可能被某个不怀好意的标签砸中。
贴标签作为一种思维:指责、逃脱和狂欢
网络思维,似乎进入到了偏好概括的状态。相比于针对具体人和事的分析,人们似乎更善于攻击一个集体。从法律上说,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具体攻击一个人,可能会引来官司(年轻女孩攻击五岳散人除外),而用一个标签,可以冒犯更多的人,但是却并不会承担这种冒犯的责任。
被标签砸中的人,心理状态往往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们认识到自己被冒犯了(对照自己的年龄,正是中年),但是,即便一个人真的很胖,他也不会认为油腻这种说法是针对自己的。他会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意外,而隔壁老王则是那个被攻击的可怜鬼。他可能也会在饭桌上讲黄段子,但是却不认为是下流,而认为是幽默。于是,混杂着某种自嘲和调侃,每个人都可以从这种标签里逃脱出来。贴标签最终会变成一种话语的狂欢,大家都乐一乐,并没有伤害谁。
老年、中年、青年、儿童,这样的区分并没有任何创意,这样的标签也并没有真正的攻击性。一个年轻人回家,吃上父母端上的饭菜,他不会想到自己刚刚在一个群里讨论了“坏人变老”这个话题。
按照年龄来分类代思维,似乎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类似“XX后”这样的标签,确是网络时代才开始的。第一个真正有效的标签是“80后”,而不是70后和60后,就是因为世纪初网络开始流行的时候,正是80后步入社会。10年之后,人们又开始指责90后,也是同样的思维。
但是,这两年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在嫌弃老年人后,网络舆论又把焦点对准中年人。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到了某个临界点:年轻人开始普遍感受到来自长辈的压迫。在经济和权力上,年轻人都处于社会的劣势,但是作为新一代,他们在父母的教养下,确实有着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审美趣味,他们的反叛,虽然整体上是无力的,但至少还能在互联网上嫌弃一阵波澜。
当然,这种反抗本质上是匿名的、仅仅停留在网络层面的。在现实生活中,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不得不讨好身边的中年人,因为这位油腻叔叔可能掌握着年轻人晋升的通道。
本质上你嫌弃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