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标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萌芽:古罗马的昆体良的分班教学思想;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使它基本确立起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班级授课制成熟起来;
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主要代表为凯洛夫)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
2.定义。
内涵:班级人数固定;以年龄和文化程度分班;依据课程计划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3.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按时授课。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5.其他知识点。
我国最早是1862 年清政府(清末)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不是京师大学堂);
1904年我国的癸卯学制首次以法令形式将班级授课制推广至全国实施;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艾拉斯莫斯;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是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