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典型的基于教科书的课程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被作为事实储存而未被情境化,缺少为什么,什么时候和如何运用知识的信息,这些知识对我们几乎毫无作用。在学校获得的许多知识都是惰性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
2、现行教材,正经历着从教程式向学程式转变。学程式教材则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关注与学生发展直接相关的智力,情感素质培养等主体因素。学程式教材要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充分关注拓展和深化学习的多种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学程式教材则鼓励求异思维,提倡多角度思考,多样化方法,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
3、知识是在人们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需要在具体问题中,针对具体情境,自己进行再创造。(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
4、应该围绕人生意义问题的反思或内省展开,或者说围绕着日常生活实践中价值规范的合理性问题而展开。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在教材编写中也不可能指望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就万事大吉,应该给学生的内心反思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他们感受自己的问题,并在此问题上与前人和他人对话。(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5、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种过程构成的功能同一体,主张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人做研究对象,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关注他们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沈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6、例如皇帝的新装训练重点有三点: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童话的朗读,做阅读提要。
7、点评旁批固然是我国书籍文献创造的助读方式,但绝不是我国独有,国外教材也有用这种方式的。例如美国系列语言教材《写法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第1部分第6单元“描写”部分,对所选范文加上旁批,着重指点文中描写的成功之处;现在,再例如,德国维斯特曼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现代德语》第7册“说写综合训练”在阅读材料旁加上“导读和练习”。
8、教材内容的信息总量掌握适当概念密度分布合理,呈现于传递方式适当,在整个教材设计中,无论是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还是知识应用结构的设计,都应该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
9、传统教材思考练习系统的主要问题有:意是这类习题,通常不能帮助学生思考现实情境;二是这类习题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三是解答这类习题,主要是靠回忆当前或过去学过的知识,答案的目的是重温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不是锻炼人的能力。
10、新教材思考与练习系统设计的共享性思维,其显著的突破表现在:一是练习设计在思维训练方面的多项性;二是练习设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多层次;三是练习设置配置方面的有分有合。在这种思维模式里,各个事物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他们彼此可以互相弥漫渗透,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潜在的互相联系,我们对世界运动的感知乃是对某些永恒本质的参与和共享。(英国戴维编姆住著,李尼科编《论对话》)
11、法国教育家埃德加莫兰的著作《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所写的序言中呼吁,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组织知识的方式。为了实现这一天,我们应该推到学科之间的传统的壁垒和设想,怎样把迄今被分离的东西连接起来。
12、阅读是一个思考与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13、21世纪的成功人士应该是那些懂得去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寻求精确答案的人,这种人明白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确定的东西,而是要引起人们对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的注意。(美国《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这是体现现代教育本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精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