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活一辈子,到底是被什么东西驱动的。关于这个问题,两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提出过不同看法。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乐呀,内在推动力是性;而阿德勒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财富和权力,内在推动力是自卑。听着都挺有道理,很多人也认为,快乐、财富这些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而维克多·弗兰克,他觉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他是著名心理学家,一生出版过30多部著作,曾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与精神病学副教授,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还在世界游历讲学。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在奥地利的犹太人,在纳粹时期,他们全家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于毒气室,而他能活下来堪称奇迹。
弗兰克从集中营被解放出来之后,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书——《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文版《活出生命的意义》。你看,有几个人能够经历这样九死一生的极端环境?何况他还是一个心理学家,把自己和同时被关进集中营的狱友当成了样本,进行一个心理学家视角的观察,这是很罕见的。
可以说,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弗兰克将自己的经验跟学术结合,理论上有了更大的纵深和生命制高点,同时增加了可信度, 这本书承载了有关死亡和生命的哲思。
1 营中犯人的心理路程
恐惧
刚进入集中营的囚犯当然是惊恐,除了极度的惊恐,你不会有其他感觉。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钟是死是活。当然,人在刚进入这种极端环境时,并不会立刻失去希望,在精神病学中,有一种被称作“暂缓性迷惑”的状态。它指的是,被宣布处决的人,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会产生暂缓执行的幻觉,他会一直抱有希望。刚进入集中营的人们几乎人人都抱有这种希望,他们幻想自己的结果不至于太糟糕,总觉得事情还有转机。
跟弗兰克一起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上千人,在短短几小时内排着队,被看守一个个地挑选,有可能刚刚还跟自己站在一起的狱友,被看守随手一指,就会被带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当天晚上,弗兰克问一个早一点来到集中营的狱友,被分到左边的人去了哪里。狱友指向了几百米外的烟筒说,“你可以在那里见到他们。”烟筒里冒出一串串火苗,“你的朋友飘向了天空。”那竟然是焚尸炉的烟筒。没错,他们已经走向死亡,而只有弗兰克在内的一百来人的幻想成了真。从那一刻起,囚犯就不得不逐渐适应这种极端的状态,直到习惯为止。在老囚犯的眼里,什么未完成的手稿、什么金银财富,都是狗屁,先活下去再说吧。你会发现,在集中营里,每个犯人除了身体,已经一无所有了,当你已经几乎失去生命,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再害怕死亡。度过最初的几天后,集中营中的新囚徒连毒气室都不怕了。
有一天早晨,一个老囚犯偷偷跑来跟弗兰克这些新囚徒介绍经验,怎么样才能在集中营里多活几天,那就是你一定要时刻表现得身体健康,精神头十足,比如每天刮脸让面色红润,挺直腰板地干活,就算脚上磨出了泡也不能走路一瘸一拐的,否则一旦让看守发现你身体虚弱,就会立刻被送进毒气室。说到这里,这个老囚徒指着弗兰克对其他人说,“他看上去就是会被选中的人,所以你们不用担心。”正常环境下,谁要是听了这个话一定会被吓死或者勃然大怒,但是弗兰克当时的反应只是笑了笑。这种让人出乎意料的反应在不正常的环境里反而是正常的。大多数犯人会出现一种好奇心,是一种对自己能否脱险,是粉身碎骨还是仅仅受点轻伤的好奇。就好像人们的思想已经飘出了身体,开启了一种上帝视角来观察自己,迫切地想知道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自己身上会发生什么。弗兰克的反应就是这种旁观者视角,看看自己能忍受多长时间不刷牙不洗澡、严重缺乏维生素、一天只有一片面包、睡眠不足,但事实上他们依然活了下来,肠胃还比以前健康了。
冷漠
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冷漠,就像死人一般没有一丝情感。之前他们不忍目睹别人受罚,现在他们对周围的死亡已经习以为常,只是呆呆地看着别人被鞭打,一个刚刚还在跟自己交谈的人,没过多久可能就变成一具尸体被拖走。在搬运尸体的时候,囚犯只关心这个死人身上的鞋子是不是比自己的完好一些,好换下来自己穿。很可能一觉醒来,你会发现有些人并不听从看守的指挥爬起来干活,只是躺在那里抽仅剩的一根烟,不管看守怎么抽打他们,他们也不会动弹,这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死亡状态,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送到毒气室。
进入这个状态的犯人,再没有什么能够打动他们,顶多会盼着自己能够生几天病,生病是非常幸运的事,因为你可以干几天轻松的活。你可能会奇怪,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迟钝、对任何事都不关心。其实这正是人在极端环境下自然生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人们无望摆脱这种渺茫的状态,所以用冷漠的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让自己的感受力变得迟顿一些,免得受到外界刺激。这时候人们的内心生活已经退回到了原始水平,一有机会,就会在一起讨论食物问题,用幻想暂时填满饥饿的肠胃,就连每天分到的唯一一片面包,囚犯们都会正儿八经地讨论,是应该一次吃完还是分成几份吃,可想而知,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匮乏到了什么程度。
在他们看来,与生存无关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忽略。犯人们的冷漠也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怕死亡,却极其害怕做决定,因为每一个决定都是关乎生死的,需要在几分钟内拿定关乎自己生死的决定,就像在遭受地狱的折磨,他们宁可逃避不做决定,听从命运的安排。这是囚犯们处在第二阶段的状态,麻木冷漠。
恢复
囚徒们面临的最后一关,就是被解放之后如何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我们试想,这些刚刚从死亡边缘挣扎出来的犯人,会是什么反应,是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然后高兴得发疯吗?其实并不是。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松弛下来后,他们并不相信自己已经自由了,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叫“人格解体”,也就是说一切就像是在做梦,反而不真实。看到集中营外面的风景,这些人并不会立马感到快乐,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还得把这种感受力一步步重新找回来。
心理学上讲,当巨大的压力消失后,人反而会面临一种危险,就像潜水员没有经过减压,快速从深海上浮到海面时身体会受到很大的损害一样,从集中营中走出来的人,可能会出现道德出轨。比如,有些人会觉得他终于可以随意挥霍自由了,于是他们在摆脱残忍折磨后,把自己变成了压迫者,一个在集中营待过的人,就曾经把一只胳膊伸到弗兰克眼皮子底下,发狠说,如果我出去之后不让我这条胳膊染上鲜血,我就把它锯掉!你看,曾经的苦难变成了他为所欲为的借口。有的人在出狱后,经过麦田还会故意恶狠狠地踩上几脚,他说我的妻儿都死了,我也差点死掉,你们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吗?踩扁几根麦子又算得了什么?你看,他在加倍报复社会。
除了这种道德出轨以外,从集中营出来后的犯人还可能面临理想的破灭,曾经支撑着他活下来的力量,也就是家人的等待已经不在了,等着他的是亲人已经死去的消息,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其实苦难并没有结束。这一关是最难过的,也急需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才能恢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弗兰克走出集中营之后,并没有像大多数犹太心理学家那样移居别国,而是留在了维也纳,治疗战后需要帮助的大批精神病患者。这也是弗兰克的伟大之处。
2 对抗痛苦体验的意义疗法
经历集中营生活的犯人,会经历恐惧、冷漠和恢复这三个心理发展阶段。其实这跟我们普通人面对伤害时,经历的内心历程是一样的,第一阶段必然是震惊和失望;接着呢,我们自己会营造出一个冷漠的保护壳,用来抵抗世界和情感刺激;只有到了第三阶段,才可能实现对自我的超越,重新爱人、爱这个世界,但这最后阶段,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怎么办?——对抗痛苦体验的意义疗法。
简单地说,意义疗法就是帮助精神崩溃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意义疗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可能我们身边很多人认为,保持内心的平衡很重要,但弗兰克认为,适度的紧张感对于人的精神健康才是必要的。你看,这个认知有点反常识,但是细想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刚刚退休的人,没有工作压力之后,反而一下子整个人都没有精神头了。所以上班能抵御抑郁。那为什么说紧张有利于精神健康呢?因为当下状态跟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能够唤起人们潜在的斗志,召唤着人们去完成还没有完成的任务。人对意义的这种追求,就会让人的内心产生一股精神动力。不管是正常人,还是处在极端状态下的人,这种精神动力都是人们生活最好的支撑。
可能你会不相信,在集中营的人就是靠着这唯一的精神动力,才活下来的。有一个在集中营的犯人,梦见1945年的3月30号,战争就能结束,因为这个梦,他充满了希望,他相信这个梦正是上帝对他的启示。但是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并没有战争结束的消息,到了3月29日,他突然发高烧陷入了昏迷,结果第二天就死了。突然失去勇气,导致他免疫力急剧下降,结果引发了潜在伤寒的发作。你看,精神力量居然可以左右着人们的生死。这并不是个例。在1944年的圣诞节到1945年元旦之间,集中营中的死亡率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呢?跟这个犯人的情况类似,多数犯人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但是希望的破灭,让他们越来越绝望,这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相反,在集中营里,有些身体虚弱的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就是因为他们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了丰富的精神生活,这给了他们无限希望。所以即便是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环境下,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主要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不得不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成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有极少数人能够将困苦的环境看作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通过自我超越,达到了人生意义的新高度。这是从集中营归来的幸存者最光辉的体验,就是懂得在承受所有痛苦之后,再也不用恐惧任何东西。弗兰克认为,想要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这一点,对于任何遭遇厄运的人都适用,这就是意义疗法的内涵。
举个例子,你就知道意义疗法的神奇之处了。有一次,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老头找到弗兰克,说两年了,他还是无法接受妻子去世的事实。这个老先生爱他的老婆胜过世间的一切。遇到这种情况,要是你你会怎么开导他?说你要振作吗?这对消减老头的痛苦可能并没啥用。我们看弗兰克是怎么做的。他问这位老先生,如果你先于太太去世了,那你的太太会怎么样?老先生说,啊,那她怎么受得了!弗兰克马上说,对呀,虽然你现在很痛苦,但是你是在替她受苦。这位老先生立马释然了很多,因为他的痛苦变成了对妻子的奉献。弗兰克帮他找到了这件事的意义,一旦找到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但有必要提醒的是,遭受痛苦并不是寻找生命意义的必经之路,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消除痛苦就成为了有意义的事。遭受不必要的痛苦,那是自虐,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句名言,那就是“如果你知道为什么活着,那么你就能生存”。这句话同样是在说,要找到生命的意义。那么,有人会问,有没有普遍意义上,对所有人都适用的生命意义呢?弗兰克认为,并没有普遍意义这回事,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就好比下棋,不可能有一招制胜的绝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没法替代的,你必须自己找到。
人对意义的这种追求,就会让人的内心产生一股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人们生活最好的支撑。找到了意义,痛苦也就不再痛苦了。即便在极端环境下,人们依然可以自由选择内在心境,最高境界的人可以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这就使他的人生具有了非凡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没法替代的,你必须自己找到。
3 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
一种方式是从事某项事业,取得成功,这个事业一定是让你觉得有意义的。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我们不直接追求成功呢?只要你成功了不就幸福了吗?如果你感觉不幸福,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成功,或者没有调节好内心。这种观念在我们周围还是很普遍的。但追求成功的观念容易引发一个后果,就是人们会为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耻,它就像一碗毒鸡汤,人们不可能完全绕开不幸,一定要成功的观念就像一个包袱,反而会加重人们本身的不幸福。弗兰克认为,成功和幸福,是在你投身事业之后自然获得的,它是一种副产品,你越想要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意义疗法就不一样,一旦你找到了意义,你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成功与否也不再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去爱某个人。在集中营时,有一次弗兰克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被看守拿着枪托驱赶着前往工地,脚上的冻疮让他每走一步路都非常艰难。但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唯一的希望是妻子可以在集中营中比自己过得好些,不会经历这些事情。就是这个时候,他突然领悟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对一个人的爱是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的。无论爱人是否在场,是否健在,都不影响爱在精神层面的含义。在集中营这种生活极端匮乏、人们高度紧张并且一无所有的时候,哪怕是对爱人片刻的思念,就可以让人领悟幸福,获得精神的满足。弗兰克对妻子的爱和思念,也是他在集中营中生活意义的一部分。
弗兰克把爱定义为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它自然也是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一个方式。他是怎么赋予爱意义的呢?弗兰克认为,只有在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完全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本质,了解他的潜能。可以说,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所以通过爱,你能够帮助对方认识到他的潜质,从而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4 总结
弗兰克写这本书就是想传达一个观念,那就是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有意义的,哪怕是在集中营这样最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有意义。
弗兰克的这本书在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曾经指引了很多人,他就像一位把痛苦的人送到快乐彼岸的摆渡人,让我们学会自己治疗自己的痛苦。有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年轻士兵约姆·奇坡尔,几次想要自杀,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读了这本书一个星期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不再沮丧,活得庄严而神气。
发现生命的意义教给我们的不是控制生命中发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的情绪和行动。在面对人生必经的苦难时,它也在提醒我们,人性只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升华。
为什么需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道理,那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看事情,积极不是假装开心,而是在困难出现的时候依然自由选择自己的心境,就像在集中营选择有尊严地活下来的幸存者。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把责任都推给命运或者他人,而是选择提炼苦难的精神价值。超越自我,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