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本书的带读可谓是及时雨,因为一直认为自己有拖延症,不会安排时间是我的要害。正如彭彭说的,穷人给再他多的金钱他也还是会穷,拖延症患者给再多的时间他也是不够的。而拖延症患者的我最需要改变的正是一个思维模式。
回到今天的学而思,关于兴趣班的问题。在资源过度的今天,学会利用好选择这个行为的确是是每个父母应该学会的。选择多样化本身确实是好事,但是如果父母选择前没有精准的目标的话,选择越多,烦恼越多。
说到兴趣班,哥哥目前上过的兴趣有有四样:马兰花艺校(2年已毕业),围棋(1年已结束),绘画(1年半已结束),轮滑(2年3个月坚持到现在)。
说实在的,除了轮滑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它都是我一厢情愿的,如今放弃也很正常,因为一开始我们也就没有决定坚持或者期望看到结果,因为每一项兴趣班事先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
马兰花艺校本身于哥哥来说就是困难的,一是年龄小,二是哥哥音乐方面的欠缺,三是他那对艺术盲的父母。除了让孩子接触一些基本的艺术启蒙以外,我最重要的就是看中那场能上马兰花剧院最大舞台的毕业演出。因此虽然演出中,哥哥不出意外的是那个跑龙套的。但结束后我只问了哥哥一句话“站在台上的感觉是什么?”“很开心很骄傲”“那就请记住这种感觉,以后你会经常碰到的。”
至于围棋那就更简单了,从一开始就没准备陪读共学,我本身对围棋也没有兴趣。我让孩子上围棋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在教室里坐满一个半小时。虽然于哥哥而言,围棋这项学习是几乎没有任何幽默细胞能让孩子兴奋起来的,但面对如此枯燥的学习孩子能坚持一年,于孩子而言也是一种能力。因为以后哥哥一定会碰到更多他认为的枯燥的,不喜欢的科目,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适应或者是努力让自己起欢喜心。
至于画画,我也很多次提过,我最重要的就是看中画画老师这个人,因为她与妈妈丢三落四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哥哥做事的条理性也是在学画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最后,轮滑是哥哥喜欢的,也是自己选择的,坚持当然是必须的。至于“重要而少数”的法则似乎是走着走着便像了的。因为轮滑本身就是一项小众的运动,加上场地的限制,所以郊区便是一个优势,或者说是少数。而幸运地遇上了负责且有心的老师,多次smp的极限训练是孩子挑战自我以及学会规避危险保护自己的契机,因此轮滑这项运动也是在坚持中变得格外重要。
这些都是我听完带读以后慢慢自己总结出来的,我自我感觉还是接近精要主义的思维模式的。而努力是否一定有结果的问题,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小众且郊区相对有优势的轮滑运动坚持下来了,因此孩子在这个领域还是有一点小成绩的。
不是成绩本身有多重要,主要是孩子知道了努力是有用的。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也会借此正向激励孩子永不放弃努力。当然,妈妈线下的自我学习和提升可以更好地帮孩子把握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结合会是相对比较完美的。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