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软件行业的从业者——包括但不限于程序员——随着年龄增长,为什么会遇到年龄危机?
为什么工厂打螺丝,做保安,扫地,倒垃圾不会出现35岁危机?
甚至有的技术牛人,如什么阿里P8,腾讯T10,高P高T,甚至一些大厂的边缘烂项目里的总监,有时候也不能幸免,一不留神就被扫地出门。
当然,对于有些幸存者而言,有几种常见的反驳声音:
——根本不存在35岁危机,是你竞争力不行,你没有稀缺性,你没有缺你不可的杀手技能
——很多人重复的工作做了10年,没有长进,就是自己的问题啦
——我 40岁了,我怎么还在干,而且还涨薪了
——我们组里50岁的人都有,35岁危机基本上就是扯淡吧
反正就是两个逻辑,我还没遇到过啊,所以不存在;个人的能力问题怪社会。
所谓的35岁危机,并不是说,一个人到了35岁,一定会怎么怎么样,而是一种普遍的职场现象——即,随着年龄增长,打工人在职场的选择面会逐渐缩小。对应的职位空缺远远小于求职者。
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龄技术人员涌入社会,待岗。
按理说,技术人员工作十年左右,正好是个人经验,技术和精力达到一个综合巅峰的时候,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面临岗位不足,找不到期望职位的窘境呢?
探寻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那些反驳的理由是否成立。
你没有技术稀缺性,你没有缺你不可的杀手技能——这好像是对的。
毕竟,如果一个技术人员垄断一种技术,他当然会是众多企业争夺的对象,稀缺的技术代表稀缺的价值,他的身价当然会水涨船高,根本不会受年龄限制。
但是, 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垄断技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这里不是天龙八部,只有乔峰会降龙十八掌,何况,天龙八部又如何,只要你公布秘籍,很快就有其他天才跟进来,学会它。
对软件行业来说,优秀而有用的技术方案,就是会迅速传递,开源世界总是有人分享那些精致又犀利的想法和实现方案。
另一方面,开发人员在供职期间为企业产出的东西,并不属于个人,企业会想办法削弱个人对该技术的垄断,友商也会想尽办法削弱企业对技术的垄断。现在的市场,软件公司之间的竞争很多时候拼的是生态,技术已经不是稀缺物。
总之,个人想垄断技术,极难,企业要长期垄断技术,也不容易。
既然垄断一项技术,几乎做不到,那么技术人员具有的局部优势,应该是什么?
招聘JD上,老板想要的人都是做过ABCDE各种事,会甲乙丙丁各种技能,重点是前者。比如企业要一个技术总监,他们希望你是做过总监,带过多少多少人,怎样怎样。简而言之,就是做过,做成过更好,在知名企业做成过更好。
第二个反驳理由——重复一项工作做了10年,没进步, 所以要淘汰,这是个人的问题。
这种人也许有的,不过,在一个稍有规模的公司待过,你不太可能十年重复一件事不变。
在一个颇具规模的公司,一年参与几个有点规模项目是很平常的事;
三年换技术栈,两年被迫学习点新的技术也是很平常的事。
这个期间,有的人序列也在循序递升,从低级头衔涨到了高级头衔,但是仍然可能避免不了年龄危机。
至于后两种理由——我35了工作得好好的,我怎么没见过,我们这里50岁的都有——这种说辞其实不需要反驳,个别的例子没有统计意义。看看每个技术公司干活人员的年龄结构就很清楚。
据报告,BAT 某年的平均年龄分别是30, 31, 29,报告发出的时候,这几家公司存在时间都超过了20年。
要保持这种年龄结构,如果你是管理者,你会做些什么?
35岁年龄危机,和软件行业的特性和互联网高速发展有关。
这不是个体和企业的错。
在IT技术迅猛发展的二三十年间,互联网的技术每几年就会发生大变化。 十年前流行的东西,如今可能已经不再使用了,技术的差距不断被开源分享和人员流动磨平差距,一个年轻人,可以在学校迅速接触到老一辈趟坑趟了数年沉淀的技术,技术工具的文档越来越完善,易用性不断被打磨,如今更有AIGC这一大利器,老员工贮藏知识的价值不断被侵蚀。
软件技术是积累性的。一项有价值的技术被创造并流行之后,会迅速传播,掌握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觉得很高明的东西,几年之后会觉得平常,
创造难产,知识掌握却很快。
何况技术世界只有极少数人是属于创造者,其他人,超过 99.99%的人都是工具使用者。
一般语境下,技术无非是操作工具,编程语言,数据库,开发框架,等等...
软件技术的熟练度可以被996加班追撵。
有价值的经验会被沉淀,梳理成技术文档,图书读物。
娴熟的技能和经验优势渐渐微弱。
想靠经验和工龄娴熟制造就职稀缺性,没有普遍的适用性,你终究不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很早就看清楚了这点,提前发力,苦苦晋升,谋夺管理职位。
但是,管理人员的职位,相对普通牛马岗位,是更稀缺的,数量起码要降低十倍以上。
一个组长带10只牛马。
一个总监带三五个组长。
意味着,这是 50:5:1 的比例关系。
同批次的程序员一起老去,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在合适的年龄,通过改变身份留了下来——但是他留下来的原因很多时候可能不是因为技术,他也许是其他软技能比你更强,技术没有比你明显劣势。
十分之一的人过几年还会继续淘汰,可能只有五分之一变成总监。
为什么不能晋升的老员工不可以原地踏步,做着原来的事情?
我不要求加薪,只求有活干,行不行?
其实好像没什么不可以的,很多行业不都这样,升不上去就升不上去呗,做只咸鱼,按部就班把活干好,甚至降薪好不好?
社会上劳动力不断输入的局面,这就不太成立,因为企业既要考虑员工性价比和管理成本,又要保持人才梯队应对友商的竞争。
友商的牛马能加班加到晚上10点,我也有现金流,为什么要低价养着老牛马?
企业管理人也有焦虑,虽然可能说不清为什么,但是我得跟进。这叫人才竞争,这叫博弈。
很多人会认为年龄较大的员工会更不好管理——这个可能不是事实,但是管理者可能会真的这样想。
管理者一般相对同龄的同行,可能没有十分明显的技术优势,他可能擅长的是别的。管理人员演讲的时候,谈开放胸怀,欢迎讨论,海纳百川,但实际操作中,他们还是更倾向听到“收到”,“好”, “OK”, 而不是跟你反复讨论,这让一些大龄技术人员看起来就是存在更高的管理成本——让基层干部情绪价值受损,就是制造管理成本。
其次,统一步伐和议论纷纷对于大部分从一到百做产品的企业,很难看到明显的代价对比。
甚至有时候,统一步伐可能会更好。所以对比下来,一线干部招聘偏好,也是倾向比自己小一点的干活主力——这就是职场的年龄秩序。
头部企业追求性价比,还是采取花钱的方式网络优秀的年龄梯队进来,而中小企业可能会吸纳中老年就业的地方,前提是你得降薪降到一个好的性价比,当然这个前提还是在劳动力供应相对平衡的状态。
如果社会面太多嗷嗷待哺的待岗大龄人员,很抱歉,中小企业也不太想要,也要挑好的,看学历,看背景,看跳槽频次,甚至有的看格局,看魅力,看人格框架,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来了。
怪也怪不过来。
社会面的人力过剩局面,是早期IT行业发展迅速造成的,十年前,迅速膨胀的IT业务人才难求,薪资一年一涨,从业人员曾经辉煌的时代,很少听到年龄焦虑,大学,培训班不断往这个行业输送人力,那时候大家比的薪资增长曲线,面对手头offer犹豫的烦恼。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触到板的时候,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最近几年,随着疫情和全球环境的变化,IT行业面临调整,业务萎缩,自然昔日过度膨胀的组织就需要瘦身了。
作为个体,这个困局如何解呢?
局部的劳动力过剩,只能调整结构。
不是个人和企业的错。我已经第二次说了,个人有养家的焦虑,企业也有经营的焦虑。软件行业的35岁困境,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面问题。
日本任天堂的员工平均年龄是40岁左右。你35岁要是进去了,你是小伙子,是小姑娘。
但是任天堂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行业局部劳力过剩的局面,想来想去,解法只能是转行,不要期望权力干预企业的用人策略,能利好你,也不要期望短时间内能遇到日本的局面。转行转方向,是时下大多数技术人终将面临的一条路。
脱下面子这张袍,抛掉那些你曾自以为存在的什么厂的“光环”,重新出发,迎接不确定性,是多数软件从业者必走的路。
这个过程肯定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没有人想受人讥嘲,曾经的985, 211毕业生,哪怕大专生,曾经在初中时期也是发小圈内的佼佼者,这样就去送外卖,开滴滴,做保安,肯定会觉得面子挂不住。
但是,当你想通了之后,认识到,这就是软件从业者多数人的困境,只是早晚而已。
所以,有些人,哪怕目前的状况还能继续找到“苟一苟”的工作,他们预见到了早晚有离开的一天,索性果断跳出来。
我的一些朋友,同事,就有人提前出来,或者业余时间,选择探索一些个人的项目,做自媒体,开店,或转向那些没有年龄焦虑,没有人力过剩的行业,考公,考编, 这些方向未必能成功,但是提前准备相比将来被动应对,总是更好一点。
对于尚处于年富力强的那些优秀的技术人员,提前思考、管理自己未来的十年,十五年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觉得自己现在身在一个营收很好的部门,是老大的嫡中嫡,是HR本子里的梯队人士,就过于乐观。软件从业者的年龄系统性的问题不会短期内发生太根本的变化,现在几乎所有软件公司的组织架构,都是变幻多端的,今日嫡,明天组织架构一变,身份就可能不再嫡了。市场也是云谲波诡的,今天公司营收很好,明天可能就被友商割走一半的蛋糕。
另外,也不要过于迷信在某某领域深耕,就能保住饭碗,持续学习当然是很重要的,领域深耕运气不好依然会把路走偏。你深耕的领域,也许多年以后失去了价值,或者被别的新技术取代了,都是可能存在的。当然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打磨技术,深耕领域,争取晋升,拿到一些结果是对的,将来有更多的本钱应对不确定性,只是也应该在此同时,保持一定的技术广度,观察周围的环境,保持警惕,有富余的精力,甚至可以为自己中年以后做一些布局,发掘自己其他具有相对优势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