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续听了七节课,涉及了两首经典古诗。对于李杜这两位诗人来说,因为名气大,基本也可以代表唐诗了。
解读唐诗,原来的方法总是知人论世,然后读诗品诗,最后是思想感悟提升,或者就是拓展抒写。现在方法很多,并不一定就是这个模式。上诗歌很难,上古诗更难。正因为难,所以方法更多。
一、按照王荣生的观点,应该先找教学内容。
诗歌的文本内容很少,律诗也只有五十六个字。但是可选择的内容很多,一首诗歌甚至可以上到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包括吟诵、格律、诗题、作者、背景、诗眼、意象、炼词、写法等等,应该选择哪一个点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曾经参加一个网络的诗词学院,那就主要偏向于诗歌的格律,由此学习了平水韵,学习律诗的平仄格式。而单单格律,我就学了近十节课。而叶嘉莹的《古诗十九讲》选择的角度是吟诵,如何还原古代的吟诵来表达诗情。因为自己声音不好听,五音不全,吟诵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
对于初中教学来说,诗题之后的那些方面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结合取舍的,一节课有限,我们只能是选择一两个点来深入挖掘,最怕的是我们想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没抓住。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诗歌教学普遍的方法就是诵读与品读。但是诵读应该读到哪一个程度呢?品读在哪里开始呢?想要仔细地去区分开来,其实很难,这好象就是硬币的两面,很难分开来。因为在诵读的时候,停顿在哪里,重间在哪里,如何处理轻重缓急,肯定得品读句子,考虑到句子的意思、作者的情感。所以读和品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读的时候,心理已经在作一番赏析了。
而品诗的方法也有很多,有品心理品情感、品炼词、品写法等等。品心理品情感需要启发同理心,让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这样的景色或者经历这样的事情,会有怎样的心理;品炼词,古代人特别重视炼词,诗歌本来字就非常少,所以得推敲每一个字。特别写过古体诗的人都会知道,在这个韵部的词有很多,到底应该和哪一个,需要不断地斟酌,特别是动作及修饰的词语的选择,也是斟酌了再斟酌,才最终定下来的,所以我们可以还原作者斟酌过程,就好像推理案件一件,还原案件现场,推出作者的动机来;品写法,是用语文知识来解读诗歌,如用典多的诗,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完几个故事,作者的写作心意也就自然而然解出来了。
三、创设合适的情境。古文化的情境,古诗词毕竟是古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得让学生进入一种古文化的情境之中。读诗做到字正腔圆,慢读慢品,穿越回古代的慢节奏,感受古人的心态心理。当然,课堂的语言也应该进入一种雅境,谈笑有鸿儒,对话能雅则雅,可文白相间。特别羡慕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记录的曲水流觞的诗词境界。古文化应该是一种慢慢地陶冶,而不有一蹴而就的,如古琴曲,一弦一丝地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