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明朝宣德年间泉州有个秀才姓罗,他因家境贫寒考场失意,最后只能远离家人,到其他地方当个教书先生。罗秀才有妻有儿,妻子是大家闺秀,他不在的时候只能妻子来干家务,妻子不擅长干家务,后来就是儿子妻子一起管理家务。在外过了几年,罗秀才休假回家过年,见到自己7岁的儿子,很满意,就想考考他的对对子,然后送他去上学。
罗秀才指着天,先出了一个“天”让他对,儿子平时只懂家务,所以根本对不出,母亲在一旁干着急就指着地,结果不小心指到了地上的鸡屎,儿子心领神会,对出了一个“地”对“鸡屎”。罗秀才大怒,又厉声问他“父亲”对什么,其母怕丈夫气坏,就指着自己,想让儿子对“母亲”,结果儿子看到了奶,就对出“奶”,罗秀才听罢,对自己蠢笨的儿子终于死心,他既恨自己与科举无缘,又对儿子心灰意冷,最后出家当和尚去了。
罗秀才的突然出走,给这个原来就十分贫穷的农村家庭带来很大的打击。起初,其妻子十分悲伤,成天以泪洗面,后来渐渐地想开了,就坚强起来,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她除日夜辛勤地纺纱织布外,还千方百计教导儿子,开发他的智力。罗伦年纪虽小,却非常争气,每天上山放牛砍柴时,身边总带着书本,认真刻苦学习。长大后,又得名师的指点,进步更快。二十五岁时,考中举人(11年后高中状元,那是后话)。为了感激自己的母亲,儿子中了状元后就为母亲过寿。
离家十八载的罗秀才,喜出望外,迅速返家探访。其时,看门的人不认识他,便入内报说有一个和尚前来化缘。罗伦的母亲便慷慨地吩咐拿出一千文钱捐赠给他。谁知那和尚一直摇手,口中念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看门人再进去禀报,罗伦母亲以为那和尚嫌少,又吩咐再加一斗米给他。那和尚仍然不肯接受,但求亲眼看看新科举人的模样。
正当看门的人左右为难时,恰好罗举人从大厅里走出来,和尚便抓紧时机把他认真地端详了一番。待罗举人入内后,和尚又提出要求:“有话想和罗太夫人当面说说。”看门的人认为男女授受不亲,这和尚也太不识相了,竟有如此非份之想,不予理睬。和尚无法,最后只得求取笔墨,让他留言。看门的人很不情愿地满足了他。和尚并不与其计较,提笔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离别家乡十八秋,千钱斗米我不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和尚题之后,安然转身而走,一直没有回头。 后来,罗伦和他的母亲获悉情况,赶紧来到大门口,看到这首题诗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和尚正是他们日夜思念的至亲之人,遂嘱咐家人四处寻找,可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
从此后“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成为一句俗语,并在泉州流传了下来。这句话的下句其实是告诫天下父母,儿孙自有他们的福气,智力也是一样,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强逼或者放任,否则最后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