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雅的故事/文 原创
一度以来,一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触动了家长早教的神经,社会上各种早教班盛行。家长们趋之若鹜,因此还出现了有的早教班报不上名的现象。
起跑线在哪?反正是越早开始教育越好呗!谁来对孩子实施教育?上早教培训班啊!似乎参加了早教班,就达到了早期教育开发的目的,就能保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可见,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许多误区。
我的亲戚朋友也有带孩子参加早教班的,我特意去探访了解情况,之后感触颇深。可能是出于学幼教的原因吧,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感兴趣,也特别愿意将学习的教育理论与带孩子的经验紧密结合,梳理总结与大家分享。
对起跑线和早教班的问题,产生了写作灵感,觉得有话题可说。我经过认真的思考,因此写了几篇文章,投给《今晚报》被选中登载。在此转发三篇,和大家分享产生写作灵感之后的作品。
作品一:别拿“起跑线”说事儿
很长时间以来,听到最多的广告语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单从广告的诉求和影响力来看,确实起到了轰动效应。乍一听,有道理。仔细琢磨,问题就来了。广告毕竟是广告,如果是单纯的商品推销似无可厚非,可此广告还涉及孩子教育的观念问题,就不能听之任之了,尤其是家长们心里一定要有定盘星。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开始好像是指孩子上小学,意思是说如果孩子上不了重点小学,就输在了学习的起跑线上,将来就上不了好中学,进而更上不了好大学。而后起跑线好像又挪到了幼儿园,认为如果不上好的幼儿园,就不能接受最好的学前教育,就会使孩子在上小学时已经落后了。因此才出现烦人托窍拉关系走后门,为孩子选择好的幼儿园。
更有甚者,现在社会上悄悄兴起了早教机构,虽然要收高昂的年费,却很有市场。家长抱着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上亲子班,目的是实行早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显然起跑线无形中又挪到了刚出生的年龄段。
认真想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个误导。我们都知道,在田径赛场上,对于短距离的赛跑来说,起跑的速度非常重要,如果是长跑,起跑速度还那么重要吗?相比在人生的整个赛途中,起跑线还重要吗?
即使我们把人生的赛程定义为孩子学习的20年,这20年的成长过程,我们自然会明白所谓的起跑速度在孩子学习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了。
有专家认为,孩子学习某些技能比如钢琴、舞蹈、体操、武术等,需要在三至六岁的时候早期启蒙,其他知识类的学习,还是应该在上小学以后。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天使,早期开发固然重要,但要明确早期施教的内容和方法。
尤其是学龄前,孩子都应该在游戏中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都要注意不能泯灭孩子的好奇心。
我们都知道伤仲永的故事,禀赋如此之好的仲永,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长大了不再出类拔萃,甚至不如同龄的普通人,没有达到他应有的结果。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小时候家长用心培养,知识和技能都优于同龄的孩子,然而大了却没有了后劲儿,让父母莫名地失望,抱怨小时候挺聪明的,怎么长大了变傻了呢?身边的许多实例也告诉我们,孩子上学时成绩是一回事,工作以后的能力水平又是一回事。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工作起来未必出色;相反学习成绩平平,工作起来却风生水起,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
这样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起跑线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起跑线上我们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以考上名牌的大学为目标,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不教给孩子做人做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只能是处于一时的领先。
尤其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让孩子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名牌大学、高材生出现的极端行为,给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敲响了警钟。
一句广告语,忽悠了家长,累坏了孩子,便宜了商家,其教育效果又如何呢?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才能给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氛围。
作为社会培训机构,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把社会教育的责任放在首位;作为家长要因材施教,不要盲目从众,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人生设计师和导师的作用。(此文登载2013年7月3日《今晚报》肝胆篇)
作品二:早教未必要“上班”
时下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和家长所重视,因此早教的培训班也越来越多。诚然,对孩子实施早教是必要的,但非要去早教培训班吗?
早期教育是指对0至6岁的孩子进行的教育。一般将其分为两段,3至6岁进入幼儿园,称为学前教育。0至3岁应该是以家庭为主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培养,是特指的早教。
笔者曾经去以早教为名义的亲子班探访过。在一间大教室里,孩子家长抱着孩子,席地而坐。30分钟的课程基本流程是:家长在老师的指挥下,代替孩子做自我介绍,因为孩子们太小还不会说话。然后拿出玩具让孩子选择,玩一会儿由家长带着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处。
之后随着音乐律动,家长摇动孩子的双臂做动作。最后是起立,家长抱着孩子转圈走或者跳。
整个活动下来,所有家长都累得呼哧呼哧喘。孩子们普遍的一脸茫然,有的甚至要哭出来。这样的培训,家长受累,孩子受罪,根本达不到亲子活动和早期培养教育的目的。
说早教重要我们不否认。俗话所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是有科学依据的。人在3岁左右大脑重量约1100克,是成人的三分之二。神经元数量出生时50亿,是成人的十分之一,到3岁时迅速达到1000万亿个,是成人的2倍。
因此0至3岁是大脑的布网时期,这个时期及时对孩子进行各个方面信息的输入,有助于树突链接的巩固。孩子7岁时大脑的重量约1280克,非常接近成人的1400克。
明白这些数据,我们就能够理解下面的故事:一位妇人带着两岁半的孩子到达尔文的家中。妇人问:“尊敬的先生,我现在给孩子开始进行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点?”达尔文回答:“不,女士,您已经迟了,整整迟了两年半。”
早期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开端,具有奠基的作用。我们经常发现,孩子3岁入幼儿园时,就已经出现了个体差异,为什么?就是0至3岁的教育形成的。
早教专家认为早期教育的内容,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应该涉及孩子的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一周一次的早教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早期教育的实施,应该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耳濡目染,是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这个任务只能是孩子的家长来承担。
可是常常听到家长议论,教育问题应该是幼儿园、学校的事情,我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实施早教呢。这就暴露了家长的问题。认为早教不是家长的任务的,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自己没有早教知识和能力的,要学习和锻炼;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要克服懒惰的情绪。
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应该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同样的社会背景和学校环境造就不同的孩子,是不同的家庭教育使然。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每个家长,都要认真思考和实践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早期教育,给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文登载2013年10月23日《今晚报》肝胆篇)
作品三:面对早教培训班 家长怎么做
现象1:从丽丽六个月起,妈妈就积极地给丽丽报早教培训班,三岁以后更是培训不停。学舞蹈,学画画,学珠心算,学电子琴,还要学少儿英语。每周不只是孩子忙,家长也分工排班儿送孩子去培训。
现象2:佳佳的妈妈和丽丽妈妈正相反,什么培训班也不给孩子报,什么也不特意教,而且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说要给孩子创造自然成长的空间,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留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究竟哪个家长做得对呢?笔者认为,虽然家长都是以爱孩子的名义出发,要么过度培训,要么什么也不培训,两个家长做得都不是很合适。因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与开发,不只是单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更不是学的技能越多越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任其随意自然成长。
那么,作为家长,面对林林总总的早教培训,应该怎样看待又怎样选择呢?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呢?
首先,家长要增强早教意识。0到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五官感觉、身体动作、语言表达、行为习惯和各种兴趣爱好,分别在不同的年龄段处于敏感的状态。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不同阶段成长的关键期,实施适当的培训和锻炼。比如游泳、轮滑、乐器等,如果孩提时代没有学,到了成年再学就有些吃力。
其次,明确早教不单是报培训班。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仅仅参加技能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往往是培训班所不能胜任的,这些能力和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终其一生所必需且无可替代。
这些任务如何完成?无疑就需要家长用心用脑,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家长切忌跟风报培训班。在家长中普遍流行的一句话:“瞧人家的孩子”。好多家长看人家孩子学钢琴,也给孩子报钢琴;人家孩子学跆拳道,也让孩子学跆拳道;人家孩子学围棋,也给孩子报围棋班。随大流,跟潮流,几乎不考虑自家孩子的特点。
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从三个方面考虑报班问题:一是要么发挥孩子的优势,看孩子适合学啥就报什么培训班。二是弥补孩子的劣势,有意识的报班。比如孩子弱小,可以报些强身健体类的培训班;孩子过于好动,可以报棋类静态的培训班。三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报班。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容易做好学好。
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中,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快乐中接受教育,远比拘泥于形式重要得多。(此文登载2016年6月27日 《今晚报》孩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