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有这么一群人,在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
那是在微山湖上。
说起湖泊,洞庭湖的闻名遐迩、鄱阳湖的首屈一指,自小都是耳熟能详的。生为北方人,却从未听说过——微山湖,北方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微山湖。
一方面,因为它年轻。
据考证,微山湖最初出现的时间是宋末元初,南四湖连成一片形成一体则是在公元1873年,距今还不到140年。作为一个年轻的湖泊,没有历代文人骚客的挥毫泼墨,自然悄无声息。
另一方面,也许跟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微山湖位于鲁豫苏皖四省边界,水面主要归山东省微山县管理,而湖西滩地(湿地)使用权由江苏所有,其中归属江苏省管辖的湖面,又分别为沛县和徐州市铜山区管辖。据说,江苏省和山东省曾为了微山湖的管辖权而进行过激烈的争夺。
偌大的微山湖就这么被人为地四分五裂,不成体系。位于山东的微山湖风景区,凭借自身的湿地自然风光,加上发生在这里的铁道游击队等抗战历史,直至2009年才被列为国家4A级景区。
微山湖的不温不火,多少还是令人惋惜的。
此次探访微山湖,是极其偶然的相遇。
本是跟随亲人到徐州听Eason的演唱会,结束后,徐州的朋友带我们北上去的微山湖。这里写的微山湖,自然是江苏省管辖的部分。
彼时去的彼湖,还不是成熟的景区,正在建设。看来,江苏省也开始重视这片湖泊的旅游价值了。
那时,依稀记得荷花盛开,驱船从满池的荷花边上划过,荷叶顺着船边顺次排开,触手可及。探出头去,嗅一嗅那荷花的清香。嗬!颇有一番采莲女的的姿态。
总的看来,微山湖,有三大看点:一是湿地风光、二是荷花盛景、三是连家船的民俗风光。
据官方的说法:
微山湖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万亩的野生红荷、数十平方公里的芦苇荡及国内罕见的水上森林,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山水交映、碧水白帆、红荷绿苇、鸥鹜翔集,一年四季,如诗如画。春赏微湖碧水、清风梳柳,夏游万顷红荷、苇浪翻波,秋看绿减红瘦、芦荡飞雪、冬观雪映微湖,万鸟翱翔。
纵然如此,而我说,这其中最具特色,最无可替代的,要数连家船的民俗风光了。
连家船,船连着家,以船为家,以家为船,船船相连。
连家船,原是形容疍民生活的船只。
疍民,也称为连家船民,早期文献也称他们为游艇子、白水郎、蜒等,是生活于中国福建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带水上的疍民,传统上他们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中国的民族识别视其为汉族一部分,以闽东语福州话为母语,但又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
在微山湖中能看到与疍民类似的生活方式,着实令人意外。
微山湖中能看到连家船的地方,被称作水街。
渔民安身立命的全部家当都在船上,生活起居在船上,娱乐互动在船上,孩子在船上出生,老人在船上死去。
“苇棵棵,乱晃晃,俺娘卖俺粮船上,大米干饭鲜鱼汤。
端起碗,想俺娘,搁下碗,饿得慌。
张大爷,李大娘,捎个信儿给俺娘,
俺娘是个花大姐,俺爹是个打渔郎。”
连家船上祖祖辈辈传唱的歌谣。
满载着生活的几十只船连在一起,构成一片村落。决定这片村落位置的,不是土地,而是鱼群、水流和风。
随风而来,随波而去,一代一代,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
说到随波逐流,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连家船上的生活,也囊括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乡土的中国,安土重迁,尤其是北方平原上的居民。微山县70万人,纯粹生活在连家船的渔民,则有10万人左右。在船上讨生活,也是生存的无奈之举。
或是迫于自然环境。
微山湖的形成伴随着黄河的决堤泛滥。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泛滥、改道达1593次之多,较大的改道有26次,有21次流经山东腹地或边境地区,其中有多次通过微山湖区,夺泗夺淮入海。黄河泛滥,农民被迫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一部分举家迁移到别处,另一部分则逐渐适应水上的生活,以船为家,傍湖而生。
或是迫于政治环境。
贫苦农民不堪官家压迫而反抗起义,失败后逃进湖内,隐姓埋名,从农民转变为渔民。
或是经济因素。
微山湖水产丰富,有从淮安、盐城和浙江嘉县等地,来微山湖山湖捕捞的外来渔民,在这里落户,世代居于此。
相比于海边的渔民,遥远的南海疍民,微山湖的连家船居于华北内陆,加之贯通于京杭大运河,便捷的交通,使得这里的生活方式更易遭受现代生活方式的进袭。
对于随波逐流的渔民来说,能多一种更为容易的生活选择,不失为一件幸事。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言,又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
随波逐流的生活,在生活方式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因其小众和特色,成为了一项旅游观光资源。有些渔民已经开始做起了农家乐,做几道拿手的微山湖鱼,招待游客;或者划着船,带游客穿梭于盛开的荷花之中。
尽管如此,这里的连家船,还是相对鲜为人知,谁又能想到处于内陆的鲁豫苏皖交界处竟还存在这样的生活方式?
就像微山湖一样,默默在藏在这里,等着更多的人发现,也等待更多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