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韵东昌年画青年传艺脉新声
2025年7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雅韵寻踪,艺脉传新” 实践队深入山东聊城东昌府,围绕国家级非遗东昌府木版年画开展专题调研。团队通过溯源历史、研习技艺、探索活化路径,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解码这项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的文化密码。

探寻历史溯源,触摸运河畔的艺术脉络。实践队来到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展柜中,从宋代墨线稿到明清套色珍品有序陈列,讲解员介绍:“东昌府木版年画兴于宋,盛于明清,借运河漕运辐射南北,与杨柳青、桃花坞并称三大年画流派,‘东潍西聊’的‘聊’正是指这里。”在清代作坊复原区,斑驳的梨木版、褪色的拓印工具静静伫立。团队成员发现,年画题材涵盖祈福(如《天官赐福》)、教化(如《二十四孝》)、民俗(如《灶王述职》)等,既映照着运河商贸的繁荣,也承载着市井百姓的精神信仰。“原来贴在灶台的灶王画,藏着‘上天言好事’的民俗智慧!”队员们惊叹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联结。

技艺解密:解构刀尖上的匠心传承。在非遗工坊,省级传承人徐秀贞为实践团演示全套工序。木版制作环节,她展示了浸泡四月的梨木:“梨木致密耐刻,水泡脱糖是关键,否则刻刀易卷刃。” 刻版时,徐秀贞执三角刀雕琢门神铠甲,木屑纷飞间,秦琼的鱼鳞甲纹路渐显:“刻版要‘刀过木透,线断意连’,直线如弦,曲线似虹,错一刀便废一版。”套色印刷环节最具视觉冲击:红版拓印时,年味扑面而来;绿版叠加后,画面瞬间鲜活。“老辈说‘印一色,赋一命’,这不是迷信,是色彩赋予年画灵魂。”徐秀贞蘸墨拓印的动作,让队员们直观理解“材美工巧”的非遗精髓。

实践团关注“非遗如何走进生活”。在文创工作室,设计师展示了年画元素的衍生产品:门神表情包、国潮盲盒、汉服纹样……“我们调研发现,新时代喜欢‘潮非遗’,所以提炼年画线条做极简手机壳,提取色彩开发国风电竞鼠标垫。”设计师的创新实践,让队员们看到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命力。
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实践结束后,团队发布《东昌府木版年画活化报告》,提出“技艺研学+文创开发+数字传播”三维路径。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秘,更是青年与传统的双向奔赴。正如非遗传承者所言:“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红与绿,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审美密码。当年轻人读懂刀尖上的匠心,传统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未来。”
撰稿人:于梓双
“雅韵寻踪,艺脉相承”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