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老板对我们提要求,家人对我们有期待,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放过自己,逼迫自己完成更多,做得更好。而即便是在多重压力的包围之下,我们却依然达不到期待中的样子。因为,我们总是被一个普遍的问题困扰着,无法顺利、快速地展开行动、完成工作。这个困扰就是——拖延症。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与拖延症纠缠不清的:老板早上交给的任务,总是下班前或干脆加班才能完成。家里的衣柜、书柜几个月前就该整理了,却一直拖着不动。寒假作业总是要等到开学前的前几天,才开始动笔。还有那些逾期的信用卡账单、早就该拔的智齿、未缴纳的违章罚款、被束之高阁的畅销书……
上面的那些拖延行为,你中了几枪?
其实,不只你一个人拖延,大部分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拖延症。有一本书里曾经写到:世界上有70%的人,都有拖延症。但是得到的创始人罗振宇却在节目中感叹:“何止是70%,在我看来就是100%。”你看,连罗振宇都这样说了,他身边可都是那些高产的作者和自律的创业者,这足以说明拖延症有多普遍了吧。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我们的拖延行为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拖延心理学》的作者是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他们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加利福尼亚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自1979起,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就在大学里开设了针对拖延症患者的治疗课程,改善了许多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并因此多次受邀登上了各大电视节目和权威媒体,在治疗拖延症领域颇有建树。
正如书名一样,《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深入细致地解读了拖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心理动机,并结合实际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之所以拖延,并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拖延给我们带来了种种好处。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接纳和实践改善的方法。
在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
到底什么才算拖延?
在日本东京电视台《可以跟着去你家吗》这档真人秀节目中,工作人员曾经拜访过一位名叫前田良久的老人家,这位老人可算是啃老界的鼻祖了。据老人自己讲述,他一辈子只工作过两年半,一直靠着父母的遗产虚度人生,没有家人,也很少社交。老人的院子里长满了树木和杂草,就像一座小型的原始森林。屋子里完全没有落脚的地方,食物残渣、臭袜子、报纸杂志、垃圾堆积如山,就连睡觉都要扒一扒身边的杂物才能勉强躺下。
工作人员问老人:“你有多久没打扫卫生了?”
老人回答:“自打父母死后就没打扫过,大概20多年了吧!”
老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令人费解,然而他却一直乐在其中,从未想过要改变。老人说他没有梦想,没有目标,没有压力,也从没结过婚,收拾那么干净对他来说没多大意义。
如果抛开节目的价值,单看老人的生活方式,你是否认为老人就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呢?
其实,答案是否定的。老人对堆积如山的杂物视如无睹,对院子里野蛮生长的植物视而不见,不是因为拖延,而是因为——他太懒了。
拖延和懒的最大区别就是——当事人是否感觉到自责、焦虑、挫败、不安。这跟当事人有什么样的成就,完成了多少事情毫无关联。很多自律达人表面上看做了很多事,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清单上列了多少,完成了多少,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最后关头完成的。有时他们早早就进入了准备阶段,但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却总是被其他事情吸引,就像达芬奇,为了给米兰大公的父亲创作一座雕塑,于是决定对雕塑中的马进行了研究。他先是了解了马这个物种,然后又开始解剖马,后来又研究起了如何养马,再后来又沉迷于为马设计自动喂食器……到最后,这座雕塑根本就没有完成。因此,达芬奇多次在笔记中写道:“告诉我,我究竟做成过什么,我是否做成过一件事……”
显然,达芬奇是患有拖延症的,他经常对此感到焦虑和挫败,尽管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并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他却始终对自己的拖延感到不满。
然而,懒人尽管也会把工作和事情往后一拖再拖,而且这种方式可能也会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后果,但是他们并不会为此而焦虑自责,他们能够接受事情无法按时完成的情况,因此,这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拖延。就像刚才说的那位老人一样,即使周身遍布垃圾,他也能安然入睡,怡然自乐。
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你可能为了改善拖延想尽了办法,但是你有深入了解过你自己吗,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拖延吗?如果我们不追问拖延的深层原因,我们就会用最笨的方法强制和逼迫自己,并为自己的无能而深深自责。然而,当我们看到了那些心理阻力,就会自己多出一份理解,这样才有更多的心理能力去敦促自己尝试改变。毕竟,和自己较劲,是一件超级内耗的事。
1.恐惧失败
害怕失败的人心里都有这样一套逻辑:①我做的事情直接反应了我的能力。②能力越强,自我价值感越高,能力越差,自我价值感越弱。③因此,我做的事情反应了我的价值。
如果用公式表达,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准则衡量自己,那么当他表现一般的时候,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当他表现出色的时候,他就会认为自己很优秀,而当他表现糟糕的时候,他就像跌入了深谷,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显然,这种感受谁都不想要。而为了逃避这种由失败引发的负面感受,一些人选择了拖延。因为,拖延能够阻断表现和能力之间的联系: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可以把拖延当作失败的挡箭牌。比如,作家因为拖延没有完成文章,或者说文章质量较差,那么作家便可以说:“如果没有拖延,我可以完成得很好。”那这个时候,作家就可以安慰自己:这篇文章的水平不能反应我的能力,因为我一直在拖延,根本没有尽全力。因此,在这个事件中,拖延切断了文章水平和作家能力之间的联系。
拖延,成了失败的背锅侠。
2.追求完美
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意识不到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一些人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经常把事情搞的一团糟,却仍旧被人称为完美主义者。但殊不知,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才总是认为自己把事情搞的一团糟,其实,别人搞得更糟。
追求完美会加重拖延行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极高,比如,设计师应该随时随地创意无限,好学生就应该门门功课第一,作为领导就不应该犯错,作家就应该写出千古文章……
显然,这些高期待必然会带来高压力。而当我们面对高压力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逃避心理,因此,拖延便成了一个临时有效的手段。
3.讨厌被要求,被控制
现实生活中的要求和控制,一般来源于妈妈的反复唠叨,老师的再三叮嘱,领导的屡次警告……而人类的天性是追求自由意志,因此当一件事被强加了许多限制和要求时,即便这件事再喜欢,人们也不愿意去做了。
有一个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一群小男孩每天都在老大爷的门口踢球,老大爷觉得很吵,但又没法跟孩子们提要求。于是有一天,老大爷对男孩们说:“孩子们,我特别喜欢看你们在我家门口踢球,这样,以后你每天都来踢球,每来一次我就给你们5块钱。”孩子们一看踢球还能挣钱,于是兴高采烈地答应了,每天都准时来老大爷门口踢球。
过了几天,老大爷对孩子们说:“哎呀,我最近手头有点紧,给不了你们这么钱了,这样吧,以后每天给你们1块钱。”孩子们一听,虽然有点失落,但仔细一想:一块就一块吧,总比没有强吧。于是他们还是照例每天来老大爷的门口踢球。
又过了几天,老大爷跟孩子们说:“我现在穷的都没钱吃饭了,以后你们来踢球就不能给你们钱了。”孩子们一听,纷纷抗议:“不给钱,我们才不免费踢球给你看呢!”于是,从此以后,老大爷的门口恢复了宁静。
你看,即便男孩儿们很喜欢踢球,但当老大爷提出“踢球不给钱”的要求时,他们还是拒绝了。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本就不该有的奖励,这种失去成为了一种对踢球活动的要求。
因此,当我们要做的事情,被强加了许多要求和限制时,我们就产生了抗拒心理,于是,拖延便登场了。
如何改善拖延行为?
坦白讲,我不认为拖延行为能被完全去除掉,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及时行乐,拖延让我们可以享受当下,把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留到以后再做。因此,任何声称能够彻底根除拖延行为的书,都是在胡说八道。但是,如果我们正视这种人性的弱点,借助一些经过实践的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拖延行为,提高自我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
1.智慧地设置目标
拖延症患者并非没有目标感,相反他们常常给自己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并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然而如果将目标调整为切实可行的,那么拖延症患者就容易行动起来了。
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要保证目标可观察,易操作。比如,我今天要看半小时的书,写半小时的文章,这就是可观察的目标,而且也容易执行。但是,如果你说,我今天的目标是绝不拖延,这显然就是一个无法观察且很难实现的目标。
其次,要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如果你要做一项复杂或者长期的工作,那你就要把任务进行分解。拿过年打扫房间来说,如果屋子比较大,你的时间又很少,那就可以拆解为两个周末来完成,而你列出的目标就应该体现每一天清理房间的哪些部分。
2.合理地计划和利用时间
很多人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挫败,原因是因为他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产生了偏差。主观时间指的是,你认为能完成一项工作的时间。客观时间则是指,你实际完成一项工作所用的时间。
当你总是无法在自己设置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那么你就会感到挫败,继而开始拖延。因此,你必须学会判断时间。你可以从现在开始,记录完成工作的时间,并和自己预估的时间进行对比。这样你就能找出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偏差是多少,那么在以后的计划当中,你就能给自己设置一个比较合理的完成时间,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提升自我效能感,而不是总是对着没完成的工作,自哀自怨。
3.改变环境和心态
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和环境影响。因此,如果你想减少拖延行为,让自己变得自律。那么,你就应该主动去寻找支持性的环境和人。
比如,当你想看书写文时,应该尽量去图书馆而不是星巴克,因为图书馆里是学习环境,而星巴克的学习环境并不是那么纯粹,如果你的自控力较差,很容易被周围的人和事所吸引。寻找能够支持你减少拖延行为的人,需要你主动靠近那些自律、有目标感的人群。比如,你想健身,那你就找一位坚持健身的朋友,一起锻炼,共同进步。这样,在自律达人的带动下,你的拖延行为也会逐渐减少了。
转变心态其实说起来总让人觉得隔靴搔痒,用处不大。但有一个好办法,能够在“知道”和“做到”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这个办法就是写下来。
当你再一次拖延并对自己各种埋怨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在纸上写下来,进行分析。比如当你写下:“我拖延是因为我真的完成不了这份文件”时,那你可以试着反问自己:“你怎么知道就完不成呢?以前有没有过完成的情况?”你可能会回答:“有完成的情况,但是真的好麻烦……”然后,你可以继续问自己:“既然有完成的情况,那就证明你有这个能力。那么到底是哪一部分让你觉得困难呢?”
以这种反复对话的方式,在纸上记录下来,直到最后找出那个让你觉得困难的部分,然后想办法把它解决掉。这样你就会逐渐发现,无论面对的任务有多难,只要多一点耐心,都能一点点地解决掉。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书中还给出了许多小技巧。
很多人都喜欢频繁的立flag:一年看50本书、一个月减肥10斤、学会一门小语种、每天跑步5公里……然而,不管flag清单再怎么好看,大部分人不到两个星期就会忘的一干二净。
其实,我们应该想想,到底是哪种力量阻碍了我们的行动。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拖延就是首当其冲的阻力。
因此,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关键,不是把flag立好看,而是如何改善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