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诗的开篇写景,写得很幽美,很恬静,很壮丽,很感人,堪称大手笔。春江入海,海上涨潮,潮上生月,月照花林,空里流霜。江海连动,波澜壮阔。江天一色,纤尘不染。海潮声势浩大,碾压江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海潮升腾,捧出明月,滟滟随波、冉冉升起。江天宽广一望无际,海天相连,浩瀚无垠。视野开阔,景色迷人。如果没有在海边生活过的人,无法看到如此的美景,更无法想象出如此的美景。如果没有诗人天地宇宙的胸襟和情怀,也描摹不出如此壮阔的美景。
我曾经路过晋江大桥,有幸看到晋江江面涨潮的壮丽景色:海水倒流,滚滚涌来,江边的滩涂、湿地,尽被潮水淹没,江中的沙洲“沉浸”在海潮之中,滩涂中的水草在潮水中随波晃动,若隐若现。江面范围比平时开阔了许多,顿时给人心胸宽阔的震撼感。江面和海平面连成一片,向东远远望去,是一片汪洋恣肆的“蓝蓝泉州湾”,偶然间,还发现了江边有成排的小渔船在岸边随波荡漾……真是极目远眺,美不胜收。可惜,我看到的是大白天潮涨晋江的美丽景象,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无缘一睹晋江入海口的“春江花月夜”那振奋人心的场景!
张若虚为我们展现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文大潮。当年有没有“天文大潮”之说,我们也未曾考证,不得而知。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诗人用敏锐的目光,独到的视角,优美的诗句,把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描摹出来:描写江山壮丽淋漓尽致,抒发诗情画意涤荡古今。诗句独步千古,文采引领风骚。
月圆月缺,潮起潮落,两者是因果连动的。月相的变化规律与潮汐的变化规律是相互联系的。古人对此是有所观察的,但是一直没有用系统的理论加以归纳总结。能够用科学道理把月相潮汐说清楚的,只有到了近代西学东渐以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一段是整首诗的精华部分。人,从何而来,父母所生,父母从何而来,父母的父母所生。然而百代千代万代之前呢?谁是第一个看到江畔明月的人呢?此问无解,也无须解答。千年前的诗人无解,现在的我们也无解,相信千年后的人们也同样无解。第一个看到江畔明月的人是谁?牵涉到人从何而来的问题,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如果再追问下去,类人猿又从何而来?如果要一直穷追不舍下去,永远无法穷尽到底!同样的道理,人一代接一代往下传承,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至今仍然无人知晓,因为未来的事情多变。但是,我们相信:一代的江月照着一代的人类,千年前的江月照着千年前的人类——我们的祖先;现在的江月,照亮着我们这一代人类;千年之后的江月,照亮千年之后的人类——我们的子孙后代。“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自然有其规律,人类不必妄自菲薄,人类也不必趾高气扬,人类更不必悲观失望。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渺小但是不必悲叹渺小;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短暂但是不必悲叹短暂。人生,只是享受过程,结局都是一样的。整个人类,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只是享受人生的过程,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仅此而已。月亮孤单,但是可以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月亮并不孤单。人生,顺应自然,循其天道,尽人事而听天命可矣。
“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独具慧眼,观察力极强。“江月年年只相似”道出自然天机,是有科学依据的。江月为什么年年只相似呢?在历代的诗文中,很少有人追本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地球运动,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千米,月球的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都是27天7小时43分钟,因此,月球总是以同一半球(月面)朝向地球。“江月年年只相似”,从张若虚生活的时代,一直到我们看到的月球都是相似的,千年之后的人们看到的月球也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月球是相似的。人生的变化周期是快速的,天体运行的规律相对于人生来说,变化是缓慢的,月球千年的运动规律的变化,人类也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觉察出来的。
江月似乎亘古未变,人生则是多变善变,古往今来,大部分人终极一生,活不到一百岁,对于血肉之躯,人生极限也就一百二十岁左右。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时空,只是天地之一瞬。但是,人类能够世代传承,结婚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空中的一轮孤月,就足够陪伴无穷无尽的世代人类。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也无法改变人生生老病死的规律,因此,不必感叹人生短暂,不必自怨自艾,道理想通了,就能够知理而豁达。
《春江花月夜》写出诗人对天地人生的思考,人生的极限,人生的无奈和人生的达观。千百年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相同的感慨,古往今来,情理未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从月夜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回归到现实人生的感情生活。从月圆想到人间家庭的团圆,从家庭团圆想到离愁别绪。从白云的飘荡不定,想到了男女相思、夫妻的离愁别恨。古代交通和讯息极不发达,离愁别绪是古诗词恒久的主题。“妆镜台”“捣衣砧”都能让思妇触景生情。美丽的月光,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用来寄托两地相思的。景美而哀极,用月夜美景写相思的哀怨,倍增相思之苦衷、深闺之幽怨。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的最后部分写“离家的人”,写游子思归,梦中念家,地远天遥。从“江水流春去欲尽”诗句理解,推论诗人写作时间应该是在暮春,农历三月十五或十六的夜晚。诗的开篇写景,写的是傍晚春江花月的美丽景色,引发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夜写“玉户帘中”思妇闺中望月,对“离家亲人”的思念。“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然而,思妇相思之苦,不如“游子”的思家之苦。春半春将归,“游子”念家却不能还家;斜月沉沉,天将黎明;“游子”思归,夜不能寐。写尽游子思家的愁苦之情。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一句作为全诗的结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写月光,写江树;写游子,写归家。自然的景色和游子思归相思之情融合在一起,诗人的美好愿望与读者内心的感动远隔千年时空产生强烈的共鸣。落月的余晖照在江树上,天地间有“几家欢喜几家愁”。最后这两句诗寄托诗人对人生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春、江、花、月、夜,写五种景物,“月”为诗中之魂。月在一夜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过程:升起,月照花林,高悬,西斜,斜月沉沉,落下。因月而照耀,写江水、沙滩、青枫浦、花林、妆镜台、捣衣砧等景象;因月而思索人生,写人生与江月的情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因月而动情,写明月楼思妇思念“游子”,写“游子”“春半不还家”,“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情景交融,情理相生。
围绕“空中孤月轮”写景纵横捭阖,幽深渺远,维度包罗长江大海,月地空间;写人生哲理则千古贯通,写宇宙奥秘则玄妙高深,百代难解;写相思之情则寄托美好愿望,情深意切。娓娓道来,出神入化。
作者张若虚生活在初唐时期,唐王朝即将迎来鼎盛的盛唐时代,《春江花月夜》就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里创作出来的。闻一多先生赞誉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评价很高,也很中肯。这首诗写尽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人生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天下人都能过上美好生活的祝愿。其哲理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文采斐然,“孤篇横绝”。千年之后的我们,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有振聋发聩之感觉,都会为之所倾倒。
(写于2019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