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凡事满足于知道,行动力极弱,很少主动、持续做成过什么事。真正促使我移去知行迷障的,是对大脑学习机制的认知,在这方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大的盲区。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这一点不难理解。当我们还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看别人骑,会觉得那并不难——只要手把方向,双脚交替踩踏就可以了。然而真到了自己骑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重心左摇右晃,方向左摇右摆,速度快不了,害怕会摔倒,紧张得厉害……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进行足够多的练习,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也没有受到过足够多的刺激并产生强关联,所以,即使我们能轻松理解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但这项技能自己实际并未掌握。直到我们学会这一技能,再经过无数次的日常运用,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连接才会变得异常牢固,我们才会真正掌握骑车这项技能。
如图6-10所示,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所有的技能学习都遵循这个规律,诸如走路、说话、画画、弹钢琴……技能学习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直到可以利用潜意识自动执行。
但当我们进行认知学习的时候,却会产生一种天然的错觉——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掌握了这项技能。比如当我们学会一个知识、明白一个概念或想通一个道理时,在“知道”的那一瞬间,我们确实提升了认知,甚至也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就像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我们只需要在大脑中推演一番,就能体会到这个认知给自己带来的正向反馈(见图6-11)。
这个反馈在当时是真实的但仅凭一次强烈的神经元刺激远远无法形成强关联,所以这种认知也是极不稳定的。而此时大脑已经接收到认知带来的正向反馈,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得到了,从而忽略或轻视后续大量的练习。
因此,绝大多数人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停留在“满足于拥有或知道”的阶段。当我们下单买书的那一瞬间,感觉特别棒,就像已经拥有这些知识一样,但收到书后,可能就再也想不起去读它们了;当我们得知“元认知能力”这个概念时,惊叹原来这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然而在真实场景里却又记不得去运用它;当我们领悟“一天不看手机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时,头脑一下子就清醒了,对手机信息的危害看得无比通透,然而没过几天,再次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又会把书放到一边,掏出手机开始玩。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当然,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千万不要自责,因为“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这种选择取向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所以凡是能简单得到的,人就不会选难的;有短的反馈回路,人自然不会选择长的——这就是大脑做选择时的默认逻辑。在缺少觉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察觉这一点。
如图6-12所示,我们把技能学习路径和认知学习路径合在一起,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知而不行”的原因了。
好在我们可以觉醒。觉醒就意味着看清,意味着主动改变默认设置,并做出新的选择。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I:
如何揭开认知迷障,实现知行合一?首先你要明白学习一项技能的认知机制。无论是骑车、游泳、学琴还是其他技能,都需要大脑中的多处的神经元经过重复的刺激后产生强联结。但是人类趋易避难的天性,会满足于“知道”这一次的强联结,而忽视“做到”。但是掌握一项技能,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联系产生多次的强联结,才能让神经元之间产生牢固联结,之后就会进入潜意识低耗能地自动执行。“知道”只是满足了认知学习,如果没有大量练习的“做到”,是无法掌握一项技能的。所以当只满足知而不行时,我们要有觉察,这是天性在作怪,只要坚持过这一时期,通过不断练习,让这个行为进入潜意识成为自发行为时,我们就能轻松使用这项技能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