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 让“主动洗碗”的行为得到认可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种被称为“洗碗效应”的现象在基层干部队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何激励大家抢着“洗碗”、不怕 “摔碗”,其核心是打破“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同时让“主动洗碗”的行为得到认可,形成“想干事、敢干事”的氛围。

一、筑牢容错免责的“安全网”,让干部不怕“摔碗”

明确“摔碗”的界定标准,区分“为公失误”和“为私犯错”。针对基层常见的项目推进、矛盾调解、政策落实等场景,列出具体的容错情形,比如因探索创新导致的程序瑕疵,而非主观失职或谋取私利,避免“一错就罚”。建立“摔碗”后的补救与澄清机制。干部出现工作失误后,优先帮助分析问题、挽回损失,而非直接追责;若因“摔碗”被误解或举报,及时核查并公开澄清,消除负面影响,不让干部“流汗又流泪”。

二、打造正向激励的“动力源”,让干部抢着“洗碗”

把“洗碗”实绩与评价晋升直接挂钩。在考核中突出“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比如将主动承担的重点任务、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等作为核心指标,优先提拔使用“洗碗多、洗得好”的干部,避免“躺平者”与“实干者”待遇无差别。给予“洗碗”者足够的资源支持。对主动承担任务的干部,优先调配人力、经费、技术等资源,比如安排有经验的同事协助、提供专项工作经费,避免因“缺工具”导致“洗不好碗”,让干部有信心、有条件把事办成。

三、清理不必要的“干扰项”,减少“洗碗”额外负担

剥离非核心的“附加任务”。减少与“洗碗”无关的报表、会议、检查,比如合并同类台账、推行“无会日”,让干部能集中精力“洗碗”,而非把时间耗在“记录洗碗过程” 上。

建立“洗碗”的协作机制。对复杂任务,明确多部门或多人的分工,避免“一人洗碗、多人旁观”,同时推行“传帮带”,让有经验的干部带新人,提升整体“洗碗能力”,避免因“不会洗”而不愿伸手。

总之,构建“抢着洗碗、不怕摔碗”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文化、技术等多个层面入手,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