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里,一年轻夫妇带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得知女儿回来的消息,父母早早就在院子里迎候着。途安车缓缓驶进院落,车门一开,一个四五岁的娃娃高高兴兴的蹦了下来。没走两步孩子定睛四处观望,感觉他立刻就懵了,扭身就要往车上去,就要回到车上。他发现了什么?原来小孩子发现下车地点并不是自己的家,嘴里嘟囔着[我要回自己家,我要回自己家。]
大人们忙活着寒暄着,没有注意到孩子动作的细微变化。见到孩子扭身往车上去,姥姥一把拎起孩子,孩子哭着喊着说我要回自己家,我要回自己家。[回什么自己家?这就是你自己的家。]姥姥一边说一边拎着孩子,往楼里走,很怕孩子继续挣扎。
所有的父母都疼爱孩子,现如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更是视若珍宝呵护有加。连母鸡都会爱自己的孩子,更何况人呢。但是爱的方法适合孩子吗?
有一种爱叫妈妈(奶奶姥姥)觉得你需要爱!
然而,就在姥姥拎起孩子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拎出了许多成年人爱孩子的特点——不是孩子觉得需不需要爱,而是妈妈(姥姥)觉得你需要爱。
社会各界曾经痛批以[为了你好]为名义的教育方式。家长们以[为了你好]为名义,对孩子实施包括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人格、强加家长意志于孩子等的教育方式方法。诸多问题当以不尊重孩子人格最为严重。学校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实施有悖于孩子天性发展的教育,也是不尊重孩子。
姥姥[拎]起孩子前根本就没有商量,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在她眼里这还需要商量吗?孩子不愿意进到姥姥家,问题出在哪?是孩子自身对新环境不适应?还是姥姥家对孩子没有吸引力?怎么解决?反正我要你进去你就得进去,再犟?直接动粗!
你不尊重他,让他怎么尊重你?
有人说,在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坦诚;在批评的环境中大的孩子胆小逃避责任;在暴力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会有暴力倾向。也就是说,追根溯源,每一个孩子的性格都与他的原生家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0到5岁阶段,正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不要让你浑身的戾气在孩子身上变成未来暴力的种子。
保存保留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听,听得懂孩子在说什么;有问题商量着说。
也许有读者会问,那么点点儿的孩子,我跟他怎么商量啊?
四五岁的孩子基本上能够理解成年人的正常语义表达,也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与孩子在一起,询问,是找到[问题、症结]的有效办法。倾听,是得到答案的最佳途径。对孩子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指责——当你看到一支又一支利箭向你射来,你会有什么反应?必然是闪转腾挪躲开利箭,以求保护自己。指责是在责任落实归位,就是那一支支射像指责对象的利箭,孩子的本能反应必然是逃避躲闪自我保护。
慢慢的问,静静的听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妈妈带孩子逛街,孩子说我走不动了。妈妈说那我们跑吧。好啊!母子两人跑着回家了。孩子不愿意进屋,是不是可以在外边玩一会儿,然后再进屋啊?成人之间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成人和孩子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想想究竟是谁出了问题?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六零后,在为子女帮忙看护第三代,或是在奔赴看护第三代人的路途中。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也会因为接触的增多而增多,相当一部分冲突的原因是共同面对第三代人,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达成一致。记得有一句话说母亲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未来,现在这句话可以略作修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也在影响着社会的未来。这么严肃的事情,你怎么敢随随便便满不在乎呢?
不管你是妈妈爸爸还是姥姥姥爷奶奶爷爷,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你!
读者君,你常[拎]孩子吗?
文/天长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