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唱的儿歌,现在也能张口就来,突鲁突鲁唱完,完全不过大脑,似乎小时候也没注意过歌词写的是什么。现在偶尔听女儿唱同样的儿歌,仔细琢磨了一下,才发现很多歌曲虽然旋律依旧感觉优美,但歌词却觉得陈旧了。陈旧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诠释的价值观念。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当时以为理所当然,时过境迁过后听来就会很奇怪。比如《小燕子》,歌词是这样的: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告诉你,
今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
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歌曲的上半阙,朗朗上口,清新自然,现在看来也是佳作,但下半部分的意思却让人费解:盖起了大工厂,烟囱林立,空气污染,燕子怎么还会长期住在这里?这到底是欢迎呢?还是欢送?
另一首我觉得很有点感触的是《劳动最光荣》,歌词是这样的:
太阳光金亮亮
雄鸡唱三唱
花儿醒来了
鸟儿忙梳妆
小喜鹊造新房
小蜜蜂采蜜糖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要靠劳动来创造
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儿
劳动最光荣
小蝴蝶贪玩耍
不爱劳动不学习
我们大家不学它
要学喜鹊造新房
要学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
劳动的创
劳动最光荣造最光荣
前半部分也没问题,后半部分与现在的一般的价值观念有点差异。蜜蜂一生劳碌是一种生活方式,喜鹊勤于建设是一种生活方式,蝴蝶翩然悠闲,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显然,比起蜜蜂那种勤勤恳恳为后代的辛苦劳累来说,蝴蝶的洒脱更被人看好一些,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批判的。
要理解歌曲,必定要回到那个年代,理解了那时的价值观念,才能弄懂这种逻辑。《小燕子》是一部电影的插曲,电影的名字叫做《护士日记》,发行于1957年的大建设时期。电影如今已被人遗忘,而片中怀抱一腔热城投身边远地区工作的女主角亲唱的这首儿歌,却被岁月留了下来。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人人都相信建设现代化可以带来美好生活,自然也就觉得所有生物动物理所当然也会这么想,比如小燕子。至于大建设以后可能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造成的污染,都威胁到动物的生存,自然是他们当时想不到,也难以理解的。不能过高的要求那个年代的人们,理解半个世纪后人们的痛苦,他们只是单纯的歌唱自己的幸福向往而已。
《劳动最光荣》也是一部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插曲,上影于1952年。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大片的土地需要耕种,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自然是劳动最光荣,享受生活情趣,还不是时候,所以小蝴蝶是要被批判的,大约可以算是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情调吧。而自从十几年前,韩寒就张扬“七门红灯,照亮我的前程”之后,对于教育制度的弊端的痛斥越来越多,使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天然正确的真理也被人怀疑。当然,这些也不是文盲占人口大多数的五十年代人们能理解的,就如同我们现在对当时的不理解一样。
勤劳一直被认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埋头苦干忠厚踏实历来被赞颂,这种观念,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被动摇过。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二流子王满银的形象,就是因为反判这些观念而被批判。王满银除了好吃懒做,最让人不认同的就是整天往外跑,闲逛随便倒腾点小玩意,做做生意。除却人品问题及卖假货,在现代看来,整天往外跑,也不是多么不可原谅的事情。世界那么大,去看看而已。而且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大约没有几个是安分守已的吧?
路遥最后让二流子回归了土地的怀抱,依偎在妻子的身旁,像一只小绵羊。我觉得这可能是路遥对于黄土地的眷恋,他觉得土地像是宽厚的母亲,可以收留所有迷途知返的孩子,只要在土地上辛勤劳动,就可以衣食无忧,平安度日。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路遥不知道如今孙少平王满银之类已经不是个例,成千万的农民工卷着铺盖离开家乡,远走他乡谋生路。土地已经不堪重负,养活不了这么多孩子了,她不再期盼着浪子回头,而是催他们独立高飞。而对于二流子及不务正业的定义,也有了完全不同的改变,放到现代,除却人格问题,王满银也不算多么不被时代接受吧?
时代一直在变,观念也一直在变,我们不得不接受改变。一个时代的作品总是难免带上这个时代的印记,半个世纪之前的儿歌,就像是瞬间拍摄的老照片,记录了那个时代孩子的生活。那个时代的孩子,如今已经垂垂老矣,白毛苍苍的他们痛苦的看到,儿时美好的理想已经被残酷的现实碾碎:大工厂破坏了青山绿水,带来环境污染,燕子终于慢慢就不来了;小蜜蜂一生操劳却也交不起儿子的学费,背对着黄土叹息;喜鹊们到处盖新房,房子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人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而只有花蝴蝶潇洒飘逸,游戏人生,名利双收,为世人所艳羡……
我们无法用现代的观点要求过去人们的认知,就如同我们不清楚未来人会用什么样的看法来看待我们现在的行为与思想一样。我们不能嘲笑童年时代纯真的梦想,不能笑话刚刚学步子的步履蹒跚,但是也必需明白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会成为明天的回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或一个人的记忆,大约都是一样的,一路走来,有需要感激的,也有懊悔的,而最痛心的,是很多往事都已被忘记,很多记忆都被淹灭,能留下的真实,还有几首儿歌和什么?
其实,五六十年代的儿歌节奏简单明快,歌词纯朴自然,中间不管对于自然的热爱和享受,是如今已经很难见到的。像《让我们荡起双浆》、《一分钱》、《小鸭子》、《春天在那里》等,“白塔红墙”“青山绿水”这些意像,慢慢的就消散了,歌曲中的热情单纯与明快,也渐渐的不多见。那个年代的生活,物质困乏,可还是有某些激情,是其他时代所不了解不具备的吧。
说来好巧,能想起来的这几首歌,竟然都是潘振声老师做的曲。他的作曲理念是运用儿童的语言,不做作,不装孩子腔,做那些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悦的单调。反观那些能持久流传的儿歌,大都切合了这个准则。
到了八九十年代,也还有一批优美流畅的儿歌至今传唱,比如:《蜗牛与黄鹂鸟》《采蘑菇的小姑娘》、《数鸭子》等等,歌风明显宽容了很多,说教的味道也淡化了,旋律舒缓唯美,是否也说明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点的什么?或许有现在还认识不到的一些什么共同的东西吧。而说到再往后的儿歌,也不知道是因为过了年龄关注的少了,还是真的近些年儿歌稀缺,总之印象中广为传唱的新儿歌很少,像《爸爸去哪儿》、《爱我你就抱抱我》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偶尔听到女儿唱的歌,都是一些流行音乐中相对节奏鲜明简单的歌曲,《最炫民族风》、《小苹果》、《奔跑》之类,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新型的儿歌。
数个十年后,当有人也如我这般发发感慨时,不知道会如何感慨这个时代,但愿别说我们是个童年遗失的年代,缺乏温情,缺乏童趣,生活单调乏味才好。
文: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