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2007年的书,我终于在2016各种年年末看完。
很久没有看这样的纯文学作品,觉得这样的文字太软弱,太不现实,在无端的呻吟中获取读者的打赏。然而,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里,我却找到了在内心盘结若干年问题的答案:我们都是活在在这个世界无知而善良的hunman being,承认吧,我们都是人,都会犯错,只是都在试图做一个有着良知的人,敢于承担、勇于认错,愿意为自己的过错去承担,去救赎,只是有的人选择了行动,有些人选择了退缩。
故事讲的两个阿富汗孩子阿米尔和他的仆人的哈桑的友情,以传统游戏割风筝为线索,讲述了这段从孩提开始持续的友情,因为阿米尔的懦弱未能解救被凌辱的哈桑,因为政治原因离开家园,开展各自的人生不同的人生。直到最后,阿米尔为了救赎自己,冒着生命危险重返曾经的家园救出饱经困苦的哈桑的孩子索拉雅。
故事中,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和故事情节推进的尺度的掌握技法娴熟,就像一座冰山,我以为看到的是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三角锥型的冰山,然而,我却看到了深深埋在底下的那50米深度,我想这应该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有关。
1.带着深深距离的情谊
一直觉得阿米尔和哈桑的所谓的友情是带着那么鲜明的等级性,主人和仆人;读书人和文盲;一个可以为了保护另一方付诸生命,另一个却胆怯不敢言保护......在看似平行的两个人,拥有不同的人生却成为了必然。阿米尔总是回忆在孩提时代在山坡上,树枝上,后院里玩闹的点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这样?小时候一起玩闹的那些人,终究会走上不同的人生,甚至成为陌路人。
在内心,我们都试图渴望某一种状态,某一种关系能够维持下去,坚守着不要变更,可是,人,被事情推着走,终究走向不同的人生的是我们的选择。于是,我们带着浅薄的要求,好吧,就那么一些些的短暂的相逢也是美好的。只是,我们都对自己高估了,太看低了命运了。所有的关系的维系都像是齿轮,一个不合适,所有的机器都会停歇,终止。
其实,阿米尔一直觉得和哈桑那段感情,并不足以成为一段友情,而在哈桑看来,他得必须忠诚于阿米尔少爷,对情感的不公平成为他们对感情的不同的态度。
只是,我没有和哈桑那么虔诚,始终有声音在喊叫: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
只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一个骗局:原来哈桑是父亲和仆人的私生子,是一个在暗地里的另一个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骗局。
只是,直到最后,被迫逼走的哈桑还是回到了阿米尔空着的宅子,忠诚地守卫着阿米尔在故土的家园,直到被杀害......
剧情转到这里,有些许哽咽,我们一直坚守,像哈桑一样坚守,坚持,仅仅只是因为我们相信,相信我们所相信的一切,相信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相信阿米尔少爷是好人,就凭借这样的一个念头。
2.承认吧,我们都会犯我错
故事里的剧情都是如此令人不堪:在阿米尔眼中如英雄般的父亲,确实让哈桑成为了世间阴暗故事里的主角,人生只剩下的悲剧;阿米尔对待视自己如生命的兄弟的哈桑,在他备受屈辱的时候,弱懦地不敢出声,不敢出头。
每个人大抵是相同的,带着原始的胆怯、弱懦和非正义,都会被蛊惑。活在安稳现实的我们,说这些的时候,有些无关痛痒的调调。看似给自己无数退路和理由,可是,这又不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阿米尔在面对受伤后的哈桑的时候,是害怕的不安的,还是孩子的他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样的事情,只是,他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哈桑从眼中抹去,妄图以为看不到了就不会再有问题了,可是,这个事情却成为了他生命里的一粒砂子,始终嗝着他,也最终促使他重返阿富汗解救博拉雅。
我们一直努力寻找一个周全的标准答案,但是生活永远是参考答案。而,我们在面对很多人生的两难的时候,不就是一个设置错误,不断犯错的过程,终究会有牺牲和代价,暂且我们就这么表达吧。然后,这样的终止不并不是问题的所有,我们依然需要在日落而息后接受良心的自我拷问,这样的解释,只是让我们心里能够更加淡然接受自己的错误,用尽力气去弥补缺陷的,或者为之牺牲的。
3.用什么去勇敢?
故事的结局还是完满的,最终阿米尔救出了博拉雅,用自己的方式救赎了自己,读者端着的心要随着放下。
别人家的故事听起来,越生动越有意思,但是,换位置之后,我们不见得能够做出像阿米尔一样的抉择。工作忙碌,因为无时间陪伴,我们就宠爱和金钱去弥补;生命短暂,因为无法万寿无疆,我们就用各种方式延续生命。
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些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梗”,可能无法逾越,可能抱憾终生,可能会一生都在为之抹去、拭去,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安稳地过好各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