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为此,他于1895年出版了《乌合之众》这本书。
而随着这本书的问世,有人爱上了群体,有人倦怠了群体,有人充分利用了群体,也有人远离了群体。
不过今天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找寻乌合之众的智慧!
二
高明的政治家与企业家皆懂得一个道理
——融入并深刻领会乌合之众的行为心理。
乌合之众,俗称大众,也叫群体。
要问,他们究竟有无智慧,这是困扰着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及思想家的问题。你说群体没有智慧,那为什么我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写的”及“公道自在人心”这种既高大又质朴的话;倘要因此而说群体有智慧嘛,则几乎人类历次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皆毁于群体之手。那么,隐藏在群体背后的魔力究竟是什么呢?尤其是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文化名人,他们与群体的关系,正如舟与水的关系,他们往往成于斯也败于斯,誉于斯亦毁于斯。
如果智慧就代表着冷静与理性的话,那么群体潜在的及其行为着的意识流显然还不足以匹配之,但是如果智慧不仅仅是冷静与理性的话,则又另当别论了。群体,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为什么单个的人或者独处的个人与群体中的个人的区别竟会如此之大呢?人还是那个人,环境变了就真的变了吗?
不用讲,这里涉及到伦理、道德以及利害得失的东西。要完全做到经济学上对于个人的理性人假设,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三
回归到日常的经济认知上,倘若你告诉你身边的群体以下这样的话,其结果会怎样呢?
1. 福利主义通向贫困
福利主义是过去一百年来民主走向民粹化的产物,它肇始于对社会最底层饥民的救济。这种用纳税人的钱养懒人的伪善体制,最终只能使整个社会全体走向贫困,实践证明它的衰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 人口众多不是贫困的原因
人口众多并不是致贫的原因,经济自由度不够,才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3. 是贸易创造财富,而不是劳动
旧观念认为勤劳致富,也就是说,什么都不用管,
只管劳动劳动劳动,辛勤劳动,就能致富,新的看法则认为:劳动只是致富的其中一环,但不是唯一的一环,更不是最重要的一环,最重要的一环反而是贸易,而不是劳动本身。
4. 贸易保护主义是极其有害的
因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保护落后而关闭先进。
5. 市场带给人的福利胜过慈善事业
往往越是落后闭塞的国家与地区,就越需要偶像与英雄,需要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出新。然而,其实这样只能助长落后、愚昧和独裁。
6. 雇主和雇员是共赢的关系
中国本来的传统里就不太重视商人的社会地位,加之过去几十年的阶级斗争一搞,这个问题是时有发生。比如近年颁布的《新合同法》,无异于给众多的民营企业家增大了劳动力的制度性成本,雪上加霜,而大量的就业与纳税又还得靠他们。
我坚信,倘是个体的他,或许会跟你扯上一两句。但作为群体的他们,则很可能是一条也听不进去的,就算他们很认同你的良好建议,也是很矛盾地“不敢”与你多聊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四
个体进入群体是为了图利的。
可以说,任何个体的人进入某个带着特定标签的群体的全部目的,多数是为了图利。人,虽然贵称地球之灵物,但就其个体之生命力而论则是相对脆弱的。但是人类有两套能力——创造工具与思想集群,这是其他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思想集群,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皆源于思想集群。也因此,往往个体进入群体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有好处,入党、入会、入社、入盟......都一样。反之,退群,也是因为好处已然消失。而这好处,不是名就是利。而一旦入了群,则语境、语汇、思考方式都需要调整,这个时候,理性也慢慢都的被无形的名与利在驱动着,自然,冷静的时间太少,因为形势比人强。
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在拉选票时,往往就会利用形象、经典词语、套话在做重复性的承诺来争取注意力;创业家也会利用诸如民族情绪、薄利多销、过期作废等等作为手段来促销。记住,这一切,只针对抽象而又实际的群体在进行。
五
群体是靠稳定的“标签”在进行价值诉求。
人类作为文明化了的一种动物,是肇始于标签的。碎片化的标签一旦通过某种自然性或强制性的认可后,便有了圈子,圈子一旦有了专人负责并发挥某种功能后,就又成了组织。自然,国家就是在这种组织化了的体系中诞生的!
经验表明,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情绪体!
为什么呢?
因为构成社会的个人,说到底,就是个情感动物。
于是,能将情绪体理论化的,我们称之为学者;
能洞悉情绪体变化规律的,我们称之为人文大师;
能将情绪体分块管理且疏通的,我们谓之政治家;
能利用情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我们谓之企业家;
能将情绪体自然真实地进行流露的,我们称之为艺术家……
按此逻辑——社会即情绪体的话,如何认知及其管理之呢?
答:靠标签!
而这个标签,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名不正言不顺”。于是,标签的名称、标识、口号、目标、戒律、结构、行为标准等等,皆在里边,个体成员必须无条件服从。
关键是这标签一旦确定过后,无论其有形或无形,都是在短期之内难以改变的。比如很
多的民族主义者,他作为个体的人的时候,未必就非常仇恨异族或者异邦的人,但一旦进入他的族群体里,加之四周都在激情高昂地喊“爱国”时,他此时必须不由自主地高声大叫以配合形势。因为,没得选择,你必须在道义的制高点上维护这个标签。
六
群体的即期是无意识行为,但长期却是冷静与智慧的。
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是人民写的......这些冠冕堂皇的道理确实都不假,但是,公道的呈现与历史的书写及结论都是需要长时间来积淀的。因此,多数的人类悲剧与喜剧都是发生在群体的即期行为,然后再来个最后总结。
所以,高瞻远瞩的创业家们,多数会把产品与服务作为长期谋划,而会把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以雷霆万钧之势满足群体的即期行为。其实,在商业领域里,这种概念就叫做——大众吸引力,它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厂生产线兴起的时候。因为伴随着文化的普及与城市人口的扩大化,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市场。并且,作为生产商而言,把产品卖给尽可能多的顾客也变成了生成的刚需要求,甚至持续到今天。
七
政治家的选票与口碑,正是在这短期与长期间交互着。
“仆人眼里无领袖”
——正是这个道理。
反复的促销策略累积以及销售反馈,也使更多的企业家参悟出了——促销需即期有效,产品质量需长期稳定的原理。
倘非要说有,
大概乌合之众的智慧是靠时间来建构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