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龚荣庭
天要下雨,娃要游戏……你拦得住么?
这个暑假,儿子总在叨叨:比他大的在玩游戏,比他小的也在玩游戏,为什么他就不可以玩?
对,你猜对了,他是说在手机上玩游戏。
是的,虽然我不玩游戏,娃儿他妈也不玩游戏,但马路上、公交车里、图书馆里,几乎有活人的地方,就有人在手机上玩游戏。
其实,我们并非不给他玩游戏,只是不准他在手机上玩游戏。理由不说你也知道:不好控制,担心一发不可收拾。
估计,99.9%的家长都有这个担心。但是,担心有用么?
游戏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1970年代出现视频游戏(video games),到2007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达到350亿美元,再到2017年超过1000亿美元,不过短短40年。而过去的十年,中国的游戏市场增长惊人。
如果除去10岁以下的小孩和60岁以上的老人,游戏用户的人口占比实在太惊人。
游戏的世界已席卷而来,谁能躲开呢?
对于爱玩游戏的人来说,游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想想看,我们每天都会用手机,
累了玩一会儿,等待时玩一会儿,无聊时玩一会儿……会跟其他人一起玩游戏,会跟朋友们聊游戏,甚至会跟游戏中的搭档一起创业……
对,游戏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一部分,社交的一部分……
没有游戏的陪伴,可能真就是个怪物。娃儿跟我说过几次,同学们下课时就聊游戏,他一句也插不上,还被同学们笑话!(也许是他夸张出来的)
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在哪儿?
面对娃玩游戏,家长们最直白的反应是:
万一上瘾了怎么办?
玩游戏又不能当饭吃!
这个反应的背后,反映出成人世界对游戏的普遍看法:玩游戏容易上瘾,游戏玩得再好对以后的成家立业也没有好处。再进一步,这个看法的背后,就是认为游戏是个虚拟的世界,偶尔放松一下可以,但无助于现实世界。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底层认知是相当纠结的:一方面承认游戏是生活的必要内容,另一方面又对游戏过分侵占生活心怀戒惧。
担心也好,纠结也罢,都在说明对各种形式的游戏,多数人是无法抗拒的。
为什么呢?因为游戏根植于人类的进化,满足了人们对“即时反馈”的心理需求。只要参与其中,或输或赢不重要,即时得到反馈的快感才是真正原因。
所以,游戏中的人,通常都很难控制自己。持续无法控制自己,就是上瘾。
在无数沉迷游戏的悲剧发生后,就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远离游戏。但游戏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而演化,发展到现在,游戏已基本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又如何远离游戏呢?
事实上,即便在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也无法远离游戏。甚至可以说,正是人类创造并广泛参与了许多游戏,才让人类文明有了今天的样子。换个角度想想:
农民的春种秋收,工人的计件劳动,商人的收益计算,是不是游戏?
习俗、禁忌、法律,民主、正义、国家,都是建构(虚构)出来的,是不是游戏?
再回头看看游戏的基本特征:确定的目标和规则、即时反馈,是不是觉得,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在游戏中形成的呢?
就像尤瓦尔在《人类简史》中所说,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其得以集结人力,灵活合作,从而发展出传说、神话、宗教、商业和社会分层——这是就是人类演化中的第一次重大突破——认知革命。
再看回头品味下那句流行语,“人生如戏,靠的全是演技”,会不会觉得,这是对生活极其深刻的洞察呢?
你以为你生活在现实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人类探索虚拟世界的副产品。比如:
你穿的衣服,无论有没有设计,款式、颜色都是基于过去的想象;
说走就走的旅行,总少不了导航,但地图和GPS同样是虚构的产物。
再想想看,我们不管是创业还是上班,其实都是在确定的目标和规则下,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得到最优的反馈。这难道不是游戏么?
只不过,跟电子游戏相比,我们工作或生活中的游戏,反馈没有那么及时,很多人在很多时候看不清、等不到罢了。
到底该如何对待游戏?
既然现实与虚拟已水乳交融,既然游戏原本就根本于我们的生活,那担心或戒备就无济于事,最佳的策略恐怕应该是,
平常心,不忧不喜,不迎不拒
也许,游戏就像饮食中的盐。我们生于其中,但又常常不自知;须臾不能缺少,但多了又有害健康。
那面对娃儿天天想玩游戏,到底该怎么办呢?在听了几本书、看了几本书后,觉得至少应该有这样的姿势:
理解游戏的原理,理解游戏与人类进化的关系,理解游戏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不忧不惧,主动运用游戏的原理;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目标和规则,选择合适的游戏,与娃儿一起玩。
正如许多专家所说,具体的策略会因人、因家庭而异,但最基本的就一点:放下你的手机,用智慧和爱去陪孩子。
推荐阅读
简·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
凯文·韦巴赫、丹·亨特:《游戏化思维》
卡尔·M.卡普:《游戏,让学习成瘾》
夏翠翠、申子蛟:《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