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一杯茶,在周末的午后静静地翻开钱逊著《如沐春风—〈论语〉读本》。读《论语》不易,我不奢望能读懂读通,在这重阳节来临之际,重温几段孝道内容,以此告诫自己不能忘记父母养育之恩,警醒自己要尽孝敬之道。
那么在《论语》里怎么谈孝的呢?
《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对子夏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可以算是孝了吗?”。人的脸色是内心情感的表露,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义务,也是孝的起码要求,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难的是要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爱敬之情,而不是停留在有事自己做,有饭父兄吃的外在行为上。
在《论语·为政》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赡养父母与饲养狗和马又怎样区别呢?”孔子以饲养犬马和赡养父母相比,反观今日,一些人对宠物犬马之养,远超于父母之上,则又何为人呢?同样这段话还可以理解为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爱,那就跟狗和马为父母做的事、为老人做的事没有了区别,所以孝最重要的还是那份敬爱,还是那份亲情。孔子强调孝应该体现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上,而不只是经济上的赡养关系。
那在《论语》中提倡怎样来尽孝道,照顾好父母呢?
在《学而》篇里,孔子的学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段话大意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力有多少,子夏说的“竭其力”就是要尽一切可能的来照顾好父母。他把“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作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父母养育孩子,吃尽辛苦,在过去的时代年老无所依靠,只能依靠子女,所以子女天然的就有回报父母的义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有了事情儿女要出力去做,父母年长了需要后辈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里仁》篇里记载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你就不要出游去太远的地方。而一定要去,你就要说明正常的理由,遵循一定的规矩,说明要去的地方。这既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思念,也是为了一旦有事可以及时知道,火速赶回。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子远游,父母在家担忧。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忧。现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交通、通讯便捷,电话、视频天天联系,“父母在不远游”已不合时宜。而父母思念儿女,儿女精神上关怀父母之情不变。有一年春晚上有首歌《常回家看看》一夜走红,正是对这份浓浓亲情的传承,现在“常回家看看”代替“父母在不远游”成为当今孝的重要内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提供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每年我的生日,我母亲总会提前一个星期告诉我,让我回家吃馄饨,全家为我过生日。而反观我自己,常忘记父母生日,十分羞愧。也曾看到过一个资料,父母大都能正确记住孩子的生日,而孩子大多数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纵观当下一些追星族,不仅知道某些明星生辰八字而且爱好动向、穿衣打扮都知晓得一清二楚,而对自己父母知之甚少,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是孝道传统和文化教育的缺失缺位。
尽孝道,又怎样尽可能让老人顺心呢?
《里仁》篇里记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很委婉地劝止,自己的意见表达了,父母不听从,还是恭恭敬敬,并不违抗,虽然忧愁,但不怨恨。”孝敬父母不是要求对父母百依百顺,父母有过错要进行劝谏,但态度要委婉;父母不听劝谏,也还要保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不违抗。”
比如现在有的父母一生节俭惯了,过期食品舍不得扔掉,垃圾食品舍不得扔掉,你是好意,你当然要说服他们扔掉,但他们要是执意不扔,你就怒火中烧,大吵大闹,虽然是出自对他们健康的关爱,虽然是出自孝心,但你的方式方法不好,老人长期吃过期食品、垃圾食品绝对有害,但偶尔他要坚持,可能一下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而你一激动之下,把他们的东西扔个干净,还要出言不逊,老人一生气,血压飙上去了,心脏出问题了,那就可能要比吃点过期食品、垃圾食品,后果严重多了。所以,孔子的话乍一看也不太正确,就看我们怎么去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