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然而,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却如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已成为激发基层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举,亟待我们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为基层松绑,让实干畅行。
破旧规,打破形式主义“枷锁”。曾经,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检查等形式主义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地方文件数量多如牛毛,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基层干部忙于“纸上谈兵”,无暇真正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过度留痕更是让工作变了味,拍照、写材料成了工作的“重头戏”,而实际成效却被忽视。为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精简文件会议,严格把控发文必要性和会议规模,杜绝层层转发、重复开会。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以材料多少、留痕程度论英雄,而是将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树新风,弘扬真抓实干“正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仅要破除旧弊,更要树立新风。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让基层干部在务实奋进中收获成就感和价值感。一方面,鼓励基层干部主动作为,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许多地方开展了“基层干部实干之星”评选活动,对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基层营造了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这些受到表彰的干部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基层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强保障,注入减负增效“活水”。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强化多方面保障。在人员配备上,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合理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缓解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在技术支持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基层干部重复录入数据,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