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读后感

       原文摘要:音乐人类学是音乐学和人类学的交缘学科, 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在音乐研究领域的 具体运用和特殊实践。近年来, 音乐人类学在我国蓬勃发展, 影响巨大, 很多传统学科在它的带动下, 出现焕然一新的研究景象。文章从音乐人类学的学科概念、学术传统、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国的音乐人类学研究几个重要方面, 讲述了作者对该学科的认识。 


        一、学科概念

        作者例举了美国、荷兰、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学者对于“民族音乐学”(或者说“音乐人类学”)这一学科定义的概述,并阐明了作者个人对“音乐人类学”定义的看法:从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 总体上看, 音乐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理论和 方法研究音乐及相关文化的一门人文学科, 是直接面对活态的人类音乐文化( 包括物质 和非物质两种形态) , 并力求对研究对象作全 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体验、理解以及 相应的记录、整理、描述和阐释的学科, 它所 关注的研究重点不仅仅是音乐自身, 而且包 括音乐和其它各种共生条件 ( 如自然、历史、 社会等) 以及音乐与各文化要素相互间的内 在关系等。音乐人类学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 在音乐研究领域的具体运用和特殊实践, 是 人类学与音乐学的交缘学科。

       二、西方音乐人类学的几个主要学术传统

       1.比较音乐学;2.音乐民俗学;3.民族音乐学;4.民族人类学。作者认为: 这四种不同的研究理念有的有前后取代的关系,但更多情况是多种理念并存。音乐人类学 ( Anthropology of Music) 与民族音乐学 ( Ethnomusicology) 也长期并存、并行发展, 并且代表了以人类学为重点和以音乐学为重点的两个不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流派。

       三、音乐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音乐人类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从基本理论角度来看, 音乐人类学的发 展是和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人类 学的理论成果、思想更新在音乐研究领域都 会有所体现;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 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历程与整个人类学研究是同步发展的。并且作者认为,音乐人类学具有“人类学”与“音乐学”的双重属性,应该两方面并重。

      2.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特殊理论和方法 音乐人类学一方面是人类学的一个分 支, 另一方面又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活力, 成 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作者认为, 与整个人类学相比, 音乐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特殊性体现在4个方面: (1)研究对象 ;(2)音乐采集;(3)音乐描述;(4)音乐与文化背景的关联性阐释。总而言之,就是音乐具有高度抽象性,但音乐人类学获得较为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音乐意义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诸多探索。

        四、中国的音乐人类学研究


       笔者观点:(1)通过对文章的细细品读,让笔者对音乐人类学概念、发展史、理论发展体系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也存在着两三点疑惑,(2)首先让笔者感到困惑的是对于这门学科称谓的定义,最合适与最正确之间,到底哪一种更为专业、妥帖呢?还是说两者可以并存?

      (3)其次,通过对文章浏览可得知作者对这门学科的定义更加侧重于“音乐人类学”,并且提出“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是代表了以人类学为重点和以音乐学为重点的两个不同流派”这一论点。但结尾处的描述在笔者的理解角度来看略有偏颇:“因为种种原因, 最正确的名称却不 一定是最适用的名称...称“音乐人类学” 更注重人类学方法, 称“民族音乐学”则是音乐学和人类学并重...”笔者对前文分论点的理解是音乐人类学下分两个派系,注重音乐学的“民族音乐学”和注重人类学的“人类音乐学”;而结尾部的陈诉似乎是认为“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人类学二者并重”,二者之间是否有自相矛盾之处?同时,就结尾这一点而言,是否可以理解为“民族音乐学”既是“最正确的名称”有是“最适合的名称”呢?

      (4)最后,关于作者“中国音乐人类学 ( 民族音乐学) 的发展, 学者一般都是追溯到20世纪初我国的留德学者王光祈”这一观点,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上看到了与之不同的解读。首先,关于中国对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这一观点,两位作者是不谋而合的。然而这一研究特点似乎并未与王光祈先生所研究的比较音乐学有接续,那么王光祈先生在其领域做出了怎样伟大的贡献能令后世学者以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