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想起小时候碰鸡蛋、荡秋千的事儿来。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按说是不能动烟火的,好像老家的人没这么讲究,但是给自己祖坟上添土是必须的。一年的风吹雨打,坟头会上的土会脱落一些,做子孙的会在这一天给祖坟添一下土,也是为了怀念吧。而小孩子不管这些风俗,只管玩自己喜欢的。
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家庭购买柴米油盐,鸡屁股是个小银行,各家喂七八个十来个母鸡,攒够三四十个,就到供销社商店卖掉,但是在清明节前半个月,总要狠狠心攒几十个鸡蛋不卖,好好犒劳犒劳孩子和自己,煮鸡蛋过清明节。
清明节一大早,小伙伴会早早的起床了,有的兴奋一晚上睡不好呢!母亲起的更早,记得我和二哥起床后,热腾腾的熟鸡蛋早就盛满几大碗了。草草的吃完饭,一个人左右两边的兜里装满了鸡蛋,好上街寻找碰鸡蛋的对手。
此时的街上,热闹非凡, “小胖,敢不敢碰一个”,“碰就碰,谁怕谁?”于是一方站好拉开架势,将煮鸡蛋的尖尖的一头朝外,其他部位窝在手里,另一方也以同样的姿势,“砰”,两个鸡蛋相碰,总有一个“皮开蛋绽”,败下阵来,鸡蛋完好的一方,把鸡蛋高高举起,“噢噢,我赢啰”,另一方也不会示弱,“能什么啊,正好我没吃饱”,顺手把鸡蛋皮剥了,几口吃下去,“有能再来一次,我有的是鸡蛋呢”。就这样,街上一堆一伙的小孩,捉对“厮杀”,展开了一场“鸡蛋大战”,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战到最后,大家都剩下一堆“坏蛋”拿回家,中午自然就吃蒜泥拌煮鸡蛋了,估计菏泽地界那道名菜“蒜泥鸡蛋”,就是这样来的吧?
碰鸡蛋有一定技巧,用尖头去碰(尖头充实,圆头空),或快速主动出击往往占便宜。正因如此,谁先碰的问题,如果决定不下来,小伙伴会用猜拳(剪刀、石头、布)的方法解决。
另外,鸡蛋的颜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颜色越深,硬度越大,红皮鸡蛋往往击败白皮鸡蛋。
更有甚者,有的小孩鬼机灵,空蛋壳放上泥巴,等泥巴干了,再用另外的鸡蛋皮盖住空隙。这样的鸡蛋当然百战百胜,但是很快就被眼尖的发现了,大家就对他敬而远之了,他也就成了孤家寡人,没人和他玩了。
碰完鸡蛋,大家把一个个“坏蛋”拿回家,去进行第二个项目——荡秋千。那时的秋千架,可没有现在儿童乐园里的精致,我家对面的祖坟坟地,空隙里种满了高大的槐树,小伙伴央求大人用平时帮庄稼的粗绳子两头绑在临近的两棵树的树枝上,一个简易的秋千架就做好了。树林里合适的空地和槐树有限,荡秋千就显得“人多架少”了,于是大家就轮着荡,一个人荡一会儿,其他人自然就做“助荡”了,等有人上去了,有的托着屁股,有的推着腰,喊一声“一二,一二,起!”一下子就把人推上了半空,随着一声尖叫,“助荡”的人赶紧闪开,于是“大摆锤”开始大幅度荡起来,直到幅度越来越小了,自觉的下来,另一个伙伴上去继续荡。到我的时候,就感觉一下子被摔到了天空中,整个人被倒过来一般,双手死死的抓住绳子,坟头、人影、树、自家的门口,一下子全成了倒影,害怕的想下来,可是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和伙伴们叽叽喳喳的声音,慢慢的幅度小了,反而很是怀念刚才最高处的感觉。最近几年去“方特欢乐世界”,又狠狠的重温了一下儿时的感觉。
这时候如果有大孩子加入进来,就会掀起一个个高潮,他们力气大,荡的高,腿也长,有时候不用推,脚使劲一蹬,也会荡得老高,就是推别人,也会一下子推到半空中,引起一阵阵尖叫声。
荡秋千,清明节之后还要玩几天。回想起来,大概一年之中,除了春节吃好东西、磕头挣毛毛、放鞭炮等好玩的项目,就是清明节的荡秋千了,当然,还有碰鸡蛋。
现在天天吃鸡蛋,早已没有了那个年代的稀罕感,碰鸡蛋的游戏也见不得孩子玩了。秋千架到处可见,似乎当年的感觉很难找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