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老舍先生的《母鸡》,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状态明显是逐渐变得无聊,他们不在积极举手了,不再抢着回答了,而是呆在那个地方没有动,似乎是在挨时间,从最后环节的总结汇报来看,学生好像无所得,或者说他们得到的收获与我预想的是不同的。
结合学生的反应和自己的反思,我觉得我是在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全篇文章,我在让同学们去寻找书中哪里写出了母鸡的什么特点,带同学们去看哪个词?说明了什么?全篇文章似乎都在赏析课文,但我想赏析课文,只不过是在教课文而已,但并不是用课文去教会一个什么东东,以上是造成学生如此表现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我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教什么,要教的重点没有突出,尽管那些想要教的东西都提到了,但是他没有作为一个重点环节,没有花大的时间,没有花更多的笔墨去落实,他没有做到一课一得,现在的课上的像一块半生的肉,学生看得懂,一听觉得会,但是并没有深入他们的内心。原因之三是活动的设计不清晰,不清楚,可能是因为提前备课的原因,现在我的脑海里没有一个整体的结构,我好像是在跟着教案走,而不是跟着课文走,跟着学生走,跟着自己走。
重新思考这个单元应该教什么了,我想总体是教表达,而且是写作型的表达。教会学生如何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教会学生怎样写动物朋友的各种特点,同时在这个描写当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落实下来是教写作的方法。比如对于动物的描写,写什么?就写动物的特点,写动物的外貌,写他的等等各个方面。用怎样的结构来写每一个特点?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写,先总写一个什么特点,在分别的具体写。几个特点之间如何连接?就用过渡句来连接,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写前面的内容,又开启后面的内容。如何在对动物的特点描写当中加入自己的感情?那就从课文当中的用词(例如“小梅花”,“大摇大摆”)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明贬实褒的方法去落实。
另一个方面还要教情感,比如要教学生细致的观察,要教学生们喜欢动物,把他们当朋友,看到他们可爱的一面。
这个单元的内容快要完了,其实有了这个反思,我也不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但至少大方向我知道了。下一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单元开始之前,我要搞清楚教什么以及用什么来教,肯定是用课文来教,但是用课文的哪里就是需要明确的。并且思考怎么教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明白,才能真正的实现一课一得,以及我该如何去检测他们学到了。还要去思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目标的整体单前进线,在这个前进巷中,每一刻的落脚点到底在哪里哪?每一课的重点是什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以上内容,尤其是教什么这一个板块的明确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重新来一次,尽管这个单元我也不会上的非常好,但是我会把这个肉煮得更熟一点,或许方法不是很好,或许效果不是很好,但我一开始对于教什么是更加清晰的。希望后面我能够提前备课,提前思考,搞清楚自己每一刻真正要交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