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张爱玲笔下的民国图景

我喜欢读张爱玲的文章,不管是小说,还是随笔式的散文。我在她笔下看到了时光那头的民国图景和民国时的生活。

张的散文《中国的日夜》,篇幅不长,但读后让人流泪。小小的篇幅就给了我们很多生活的图景,还有想像的无限幽远空间。

张笔下的人物,如简洁素描,只廖廖数笔就能勾出她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形。小孩胸前深暗的油渍让人惊心,像腌菜又像酱菜。蓝布衫经过补缀,深深浅浅,像雨洗出来的。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街上大多都是补丁的行人。她说中国是一个补丁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

卖桔子的小贩,我们早已不熟悉这样的小贩了。挑看担子吆喝叫卖的小曲儿。曲子是小贩自演自唱的,调子极为特别。可惜那时候没有音像,但我从张的文字里看到了图像听到了音调。

乞讨的道士,带着他一文不值的剩余时间站在街道上,每过一家都磕头作揖。看着他满是灰尘的样子。原本兴兴头头的生活没有意思,心灰了。都说张爱玲冷酷无情,其实他们只看到张的表面上孤傲,张才是真正有温情的人,否则写不出这样有温度的文字。

肉铺的伙计,手冻变形了。这在我少年时应该熟悉的,经常看到别人的手痛伤的溃口,红的发亮,看得惊心又心疼。颇有风韵的老板娘向亲戚诉说着家里的不平事,穿的棉袍太小了,身体裹得像五花大绑的粽子。买菜的仆人篮子里装的是生活的日常,看着那么亲切又真实。穿着黑绸皮袍的衰老的娼妓,破损的袖口成为丝丝瓣瓣,指甲上涂着鲜红的寇丹。

这就是民国时中国路人,在冬天的小菜场上的行行色色的民国人。太阳煌煌的,跟在乞讨道士的后面走,作者的心是灰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是一捏就粉碎的。看着张的文字,我仿佛穿越到了当年的民国,站在小菜场的街角,凝望时光深处这些曾经往来过的鲜活生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