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心理之人性的邪恶
当前社会上总有一些人会漠视别人的面子、尊严和情感,对其施以欺凌、侮辱、辱骂、痛打等“非人化”的行为。他们到底选择怎样的心态呢?在历史上,那些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主义、大屠杀以及其他暴力行为,都与“非人化”的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对非人化的心理原因的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非人化”的产生可能还有一种与以往观点不同的原因——情绪耗竭。它是指过度工作或者过度压力,导致身体与情感被过度消耗的疲劳反应状态,心理上的疲惫表现为自控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我们在生活中当遇到工作压力大,精神特别紧张时,容易烦躁,情绪失控,这就是情绪耗竭的表现。有时候很多人不愿意照顾、爱护其他人,也许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许是他们的心也需要滋润。
我们在很多新闻报道中也看到人们对于他人生命垂危之际的呼救无动于衷,又是什么原因让旁观者变得如此冷漠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他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朋友比布•拉塔内,经过研究分析,给出了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1、从众心理的影响。现场的人看到没有其他人提供帮助,会因为集体的不作为导致进一步的集体不作为。
2、“集体性无感”的困惑。现场的人可能会推测其他人可能正在帮忙,那就不需要多一个自己的加入了。
3、责任扩散的干扰。围观人数较多,帮助的责任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就会被分散和摊薄了。
由此,达利和拉塔内就提出了一个假设,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能够觉察别人的感受,推测对方的心理过程,这是因为人类有一种特别强大的能力,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同理心。同理心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它们是大脑腹侧前运动皮层中的镜像神经元。
“将心比心”的同理心如此美好,不过也有其局限性,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认为,人类的同理心是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不仅会很快被用光,而且只对特定的人产生作用。我们更容易对那些看起来像我们的,或者我们喜欢的人有比较强烈的同理心。另一种让我们的同理心受限制的情况是,当受难者众多时,我们往往会对这样的大型灾难不太敏感。
关于同理心的探讨,还有很多的空间,作者就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布卢姆教授的意见,也有不认同他的部分观点。作者建议我们在了解局限性产生原因的同时,预防这样的局限性对我们造成伤害。看到同理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积极的效果,这就是对我们幸福体验的启示。
#育心成长•今日读书
科学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去寻找更大的空间。善恶之说也未有定论,但我依然对世界抱有最美好的期待,相信幸福,从而更有希望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