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来洗漱完毕之后,睡眼惺忪地走到餐桌旁享用早餐,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一切是那么的平静。'啪!'一大杯牛奶一不小心被打翻在地板上。杯子碎了,牛奶流了一地。同样是这个情景,下面五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人物1:CP
“这是谁!?这是谁!?谁干的!?怎么那么没眼力见?连这点事儿都干不好?谁把这个杯子放桌边啊?都不能往里放放吗?往里放一点能累死吗?还有,你看这地板,多久都没好好拖一遍了?还有那个马桶盖,都快散架了都不知道换一换?唉......这饭吃的,让人吃了一肚子气!”
人物2:NP
”看来最近自己确实挺累的啊,晚上也睡不踏实,早上起来精神不好,恍恍惚惚。吃饭也心不在焉,牛奶杯就这么一不小心打翻了。看来自己工作不能太拼了啊,该休息就得休息,好久没看海了,今天去申请休个假,好好放松放松。“
人物3:A
'杯子碎了玻璃碴子会伤人的啊,得赶快清理掉。还有那个牛奶不能直接拖吧,估计会留下奶渍,让我查查怎么清理更合适,以后得留心杯子是否放的太靠边才好。损失了那么多牛奶,今天还得补上,要不然不够喝了。
人物4:FC
“哎呀,太好啦,又能换新杯子了!好开森!我的瞄准能力好强啊,连看都不看就能把杯子击中,太厉害了。有人用牛奶洗脸,有人用牛奶沐浴。我今儿个土豪一把,任性一回,用牛奶擦地试试。哈哈,太佩服自己了,好有创意!”
人物5:AC
”唉..我又做错事了,我就是这么个笨手笨脚的人。杯子那么显眼,我都看不见,我真是太粗心大意了,别人肯定又会责备我,我得赶快道歉。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还能做什么。”
为什么同样的情景不同的人会的反应会差别那么大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这5个人物各自的特点。
人物1:CP
用自己的道德观念去评判对与错,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代表着威严和规则。
人物2:NP
语言上充满温馨和关怀,不是去用自己的道德观念评判别人,而是看到并照顾他人的需求。
人物3:A
不迁怒于人,不苛责自己。不被负面情绪所困,不为将来忧心。专注于当下的问题,用理性去判断和分析并解决问题。
人物4:FC
无拘无束,自由洒脱。对世界充满好奇,乐于探索,有创造力。顽皮有趣,享受生活。
人物5:AC
约束自己,适应环境。表现出顺从,服从和拘谨。
针对这样五种不同的反映方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了自我状态的概念。一个人总会处于父母(P:Parent),成人(A:Adult),儿童(C:Child)三种自我状态中的其中一种。其中父母自我状态又可分为:控制性父母(CP:Controling parent)和营养性父母(NP:Nurturing Parent)两种,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由儿童(FC:Free child)和适应儿童两种(AC:Adapted Child)。
这五种自我状态无所谓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分。比如说,有些女生整天“卖萌”,显得不成熟不得体,这是因为她的“成人”和“父母”自我状态比重太低;有些领导到家里还摆着威严的架子,与家人之间形成隔阂,这是因为他的自我状态长期只被“控制型父母”所占据;有些学生整天都是在刻苦努力,不给自己玩耍的时间,说明他“自由儿童”的自我状态被压抑。这都是自我状态不能根据环境需要灵活调整的例子,严重的可产生种种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五种自我状态之间灵活切换,朋友聚会时处于“自由儿童”状态闹得最欢。处理原则性问题时,处于“控制性父母”状态,毫不让步。遇到重大事件时调用“成人状态”,不陷入慌乱,不焦虑未来,用理性思考去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觉察。身边的人遭遇困难时,用“营养性父母”状态来安慰和鼓励他人,而不是想着如何推卸责任,指责他人的过失。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做到灵活调整自我状态呢?请关注后续更新。有相关问题也可以和协会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王老师,微信daocao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