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章
一 概念
没有新的概念
二 观点
1.自己带孩子: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事做反了,小时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大了,会有太多麻烦。
2.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为孩子提供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这是父母所能给孩子最丰厚、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3.只设“记功簿”:为了达到催化作用,使孩子从良好表现中获得自信和快乐,使这偶然行为最后成为孩子的一种稳定行为。用小本每页只记一件事,基本只有几个字,画一朵小红花。好处1是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2是记的事对他有提醒作用,让他以后不要忘记再做这些好事。3是写下来的字,孩子都能记住,自己数小红花时顺便读,也能认字。无论以实物形式还是在自己的内心,父母都要为孩子设立一个“记功薄”,不设“记过薄”。珍惜孩子的荣誉感,避免惩罚性记录。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家长应真正从内心欣赏孩子的不成熟,从不成熟中看到美。
4.做家长的素养和理性就表现在,每当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采取的手段思考一下:你想强化的到底是什么,你采取的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还是反感的,它对儿童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激励的还是抵消的,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不思考这些,只是凭情绪和习惯做事,不但达不到目的,更可能从根本上破坏目的。
5.不“管”是最好的“管”:儿童教育是最重艺术、不重辛苦的事。注重教育艺术才会把孩子越教越好。要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6.做“听话”的父母:潜意识里要和孩子真正平等,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几乎所有的冲突都包含着家长对孩子的不理解或解决方式的不恰当。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述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但“听话”不等于纵容,不是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7.偏执性格的成因: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不听话”,是他们绑架家长的惯用做法,消极但有效。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发展为一种偏执。凡是那些非常自以为是、偏执的人,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较长的必须服从于他人意志的生活,个人的意愿不断受到压抑。这是童年时代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一生难以完全愈合。
8.学会开“家长会”:家长和老师沟通是一种有效了解孩子的途径,老师一般都会如实地将孩子的各种情况告诉家长。但家长如何“转达”,要动脑筋,不要全部“如实”地转达给孩子,一定要考虑所采用的方式及言语会对孩子形成怎样的影响,是建设性的?摧毁性的?对孩子有激发作用?抑制作用?多想想问题该如何解决,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过失,思考如何有效的帮助孩子。
9.不要在孩子学习上随便指手划脚。家长要做的,是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起他对学习的自信。有了兴趣和自信,他会自己找方法,能学好。
10.一定不要打孩子。打孩子只是为了出口恶气,解决不了问题,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
11.儿童并非整天无忧无虑,他们经常会有自己的心思和困惑,甚至痛苦和悲伤。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来。并以恰当的方式帮助解决。不要嘲笑、批评孩子。
12.如何让孩子好好吃饭:顺其自然,相信孩子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家长要做的是关注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都端上桌,至于吃什么、吃多少,由孩子决定。
13.不要让孩子有“怕”。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一点点接受。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怕什么东西,不要强化他的恐惧心理。
14.如何让孩子自觉少看电视。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用“人性”来体恤孩子,而不要用“神性”来要求孩子。多体贴孩子的情绪、愿望、能力,他也会以“懂事”和“听话”回报家长。少看电视的行动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实现起来就容易得多。
15.预防被骗、有自保意识: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人上当受骗的事,一定要讲给孩子听。各种各样的儿童伤害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大人和孩子没有相关生活常识,没有提防心理。没有一个骗子或坏蛋是有标志的,他们和常人一样,甚至有时让人觉得他是好人,所以,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心里还是要对一些人和事有防范心理。
三 事例
文中的事例多数都是小学、中学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我家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但是能提前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质、家长的关注点和沟通技巧,受益匪浅。这已经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我个人认为还值得一读再读。
看到作者的女儿在幼儿园、小学阶段遇到的各种素质不高的老师,再对比作者女儿现在的优异成绩,也让我对重点小学学区房不再那么执着,好妈妈、好爸爸,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四 改进应用
多读书吧。
和老公一起学习育儿知识,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