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夫妇各自回家过年,这是打了谁的脸?

春节临近,杭州一对90后新婚夫妻为过年回谁老家而争吵不休,最后两人不堪其扰,决定各自回家过年。在这个国人最看重阖家团聚的节日里,反而搞得小两口不得团圆,让人不禁深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社会,婚后去谁家过年?看似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网友也是众说纷纭,况且每家每户情况各异,解决方式也无法套用。但在我看来,关键还是双方父母的问题。

中国大多数父母喜欢对儿女进行“苦难教育”,比如:我们养育你实属不易,妈妈为了照顾你都放弃了工作。你要听父母的话,懂得感恩。再比如:你小时候家里穷,为了能让你吃得饱,穿得暖,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四五年没有添置新衣服。......不一而足。

尤其一些父母把孩子当做生命的延续,看成生活中的全部。为了孩子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生活,没有朋友圈,没有社交活动。当子女长大成人后,他们依旧没有生活的重心,只能继续和子女的生活捆绑在一起。

新闻中提到,妻子小刘“在婆家呆了两天就流鼻血”,不习惯。小刘丈夫反驳:去年就在你老家过年,我也是独子,今年该去我家了吧。小刘不同意,还为此轻度抑郁。

不管是小刘,还是小刘丈夫,他们对这个事情纠结不已,痛苦不堪。他们认为不能回家陪父母过年就是天大的不孝。虽然两个人也渴望你侬我侬地欢度春节,最后却只能无奈为自己的孝心让步。

因为他们清楚,如果自己不回家,父母就会对着满桌的年夜饭相顾无言;如果不回家,哪怕电视里播放着春晚的小品,父母的脸上依旧不会有笑容。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想到这些,小刘难免会抑郁了。

近些年,从《常回家看看》,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到央视力推的《感恩父母,感恩教育》公益广告,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我们坚信: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过年不回家就是不孝。但是,为什么主流媒体不会告诉世人:当子女长大成人后,是不依赖于父母而存在的独立个体呢?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不是父母生活的全部。

网上看过一个段子,女儿:爸,今年过年我不回家了。父亲:正好,我和你妈要去马尔代夫旅游,你回家也没人在。虽然这是个段子,但我真希望天下父母都能拥有这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话,新闻中的小两口也不至于因此事而苦恼了。

随着社会的变革,我们一直在思考“孝”的含义,孝是顺从吗?很多人否定这个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宣扬的伦理纲常。那我现在想问,孝是陪伴吗?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是的,但并不等同于。

我们小时候依赖父母,希望时时刻刻能在父母身边,而当父母老去,没有了自理能力,失去了安全感,也一样需要我们的陪伴。但我长大成人后,希望父母可以对我说:你出去闯吧,我们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家永远是你最后的港湾;而我也会对父母说,爸妈,你们辛苦了,现在我长大了,你们尽情享受自己的生活吧,我也愿意为你们保驾护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候,跟同事边吐槽边吃饭,由于本宝宝身材还算平时食量较小,所以吃的略么的少,就盛了一些蔬菜和一丢...
    56e6a8e7e838阅读 248评论 1 1
  • 以下三篇为补的日记。由于第二、三天为周末,外出开会,不能及时用电脑,因此把晨间日记先写在了手机备忘录里,现在抄录下...
    这就是个故事阅读 218评论 0 0
  • 这是我的初级情绪, 那是我因观念而生的二级情绪(次级情绪)。 我喜欢心理学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它和缔造它,发展它,哪...
    自然清醒爱自己阅读 200评论 0 0
  • 三十年前 那个滴水成冰的早上 你仰天长啸 一杯苦药 再见已是黄昏 再见已是阴阳两隔 三十年 一万多个日子 月色如水...
    冬宝_88a2阅读 511评论 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