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饶有兴致地看一本书,才翻了没几页,发现书的价值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书的内容根本没有推荐说的那样满满干货。
于是此刻你会萌生出一个想法:可能后面的章节也差不多这样,与其浪费时间继续阅读下去,不如重新选择另外一本继续看。
到后来你会发现在你的书架上,经常会堆积出很多只是翻了前几页的旧新书。
同样的,看一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前面十几二十分钟的平淡的铺垫,就开始觉得接下来的剧情肯定无聊透顶,于是想起了很多人都在说的一个词——沉没成本。
很多人觉得,花出去时间都是沉没成本,因为看电影而没法干别的事情造成的损失,才是这件事真正的成本。
于是你再看一下电影的进度条,还有两个钟头,天哪,我还是尽快结束这次无聊的体验。但是当你起身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原先是预留了时间给这部电影的,此刻的你会无比纠结,不知道该干什么。
看电影、看书,只是一个生活的缩影,折射出来的,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的转变。
我们开始端出一些看似高端的道理和知识来说服我们自己,诸如所谓的“放弃沉没成本”,却似乎遗忘了一个好像已经过时了的词,叫“半途而废”。
2、
“沉没成本”本来是个会计学概念,是涉及到具体投资领域方面的知识。但是却被生拉硬拽用在了心理学领域。
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向前看,既然已经发现没有价值了,那么就应该放弃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以免造成更多的损失。
我想问一句,你在看书看电影的时候,会用成本收益率,投资回报率这些公式,来算电影和书剩下来的那部分价值吗。如果没有,你凭什么认为未看的书和电影就没有价值了。
这是人们的误区之一,但却被很多人视为真理。
而如果总是把这种误区当成真理使用的话,那么背后的心理机制影响的,就不仅仅是看电影和看书了。
学习一门学科,修炼一门技术,很多人经常会在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看到自己没有进步的迹象,便会开始怀疑自己:我到底适不适合学这个,我估计没有学习某项技术的天赋。不如趁现在还没浪费太多时间,赶紧收手吧。
于是乎,你开始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的更换,一开始喜欢心理学,学了不久发现没长进,又跑去学摄影,后来觉得学摄影要成为大师需要很长时间,而自己好像只会皮毛,便转而投向了做烘焙。
然而你会发现,你的兴趣其实挺广的,但是没有一样你能够深入去研究和学习。你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做选择,却没有一样能够坚持下来。
最后就是那句,你总是跌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
3、
也许你会说,我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如果已知道书的前面部分已经没有价值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
是的,我们凡事都要先问个有用没用,有价值没价值,而忽略了看电影、看书本身就兼具了娱乐休闲的成分,过于功利化,反而会让这样的体验付之一炬。
而哪怕我们带着功利化的心态去看书和看电影,这种一看到没什么价值就放弃的心态,你以为你就能看到好的书或者好的电影吗,别做梦了。
如果你看每本书都用这样的心态去看,那么几乎没有什么好书你能翻得到,不可能所有的书一开始就是分享干货,告诉你所有的价值,好看的书前面都是铺垫,后面才是价值。
而电影也是一样,如果你总想要电影一开始5分钟就是高潮,满足你所有的视觉体验,那么这个世界上几乎也没什么好看的电影可以给你看了。经典的,好的电影一般都是细水长流,而佳作更多地是在最后才揭晓悬念。
4、
为什么那些修炼得牛逼的专家总是会越来越牛逼,技艺越来越精进;而那些什么技能都是处在入门阶段的、总在不断更换兴趣和行业的人,总是没什么长进。
在这里牛逼跟勤奋和天赋已无太大关系。在某个领域上修炼得突出的人,他们不会感觉到有很多选择摆在他们面前,相反的,他们觉得能选择的东西太少了,因为跨行再能够修炼到本行的境界,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于是除了精进,别无他法。
而那些技能总处在入门阶段、朝三暮四的人,他们总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可能可以触及到任何领域,今天这边弄一下,觉得没什么价值,就又换到另外一个领域重新开始。
他们也很勤奋,但是把勤奋分散到很多个领域,勤奋的价值约等于零。
和看书的思维一样,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本书,你有50%的概率会看这本书,还有另外一半的概率会去做其他事情。
但是如果你手头上有很多本书,那么你把这本书持续看完的概率,将会小很多,甚至无限趋向于零。
这也就是文章一开始所说的,你的书架上为什么会堆积了一大堆旧新书。
那么,怎么破?
5、
①首先第一件事,减少你的选择项
不是选择越多,机会就越多。
比如我,看书也是很功利,但是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次只买一本书,看完了再去买下一本。而不管我买的书一开始看起来有多无聊,多枯燥,我都会试图把它看完。
经常是看到最后,那本书没办法解答我心中的某些疑虑,但是却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其他的体验和道理。
而在我刚开始入门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不断地暗示自己,其实我并没有很多路可以选,看似条条道路通罗马,实际上只是选择重来的成本很小而已,但并不代表每一条路都可行。
②定下时间点,看看你的收获
书的结尾,是一个时间点,当你阅读到最后一页,你对整本书的评价也基本成型。
电影也一样,最后一刻是一个时间点,那个时间点决定了你对整部电影价值的评价。
但是我们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没有一个时间点的。那不妨用看书的思维,给自己定一个时间点。
比如我现在要研究做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那么我可以定一个时间点,比如三个月,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然后这段时间你必须集中精力去研究你的工作,假如你三个月后依然没有任何进步,你可以考虑下这份工作是否适合你。
但是相信我,只要是正常人,只要他有用心,不会没有任何进步,甚至三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对付,会让一个人的思维巨变的成长。
那些总是觉得努力了看不见成果的人,一是不曾重视他们研究的东西,二是没有了对时间精准的概念。
③太高的期望值,往往会让你的坚持变得一文不值
还是用看电影的思维。如果你看一部电影纯粹是为了消磨时间,那么你的期望值是非常低的,趋向于零,不管这场电影到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怎样,你都会有所收获。
而你如果带着很高的期望进入电影院,看到的却是一部平淡无奇、但是还是有点哲理的生活剧,你会感觉值不回票价,心里的落差感会非常大。
你说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出李叫兽那样的水平的文案,我劝你还是洗洗睡吧。别说三个月,三年你都未必够得着人家,那玩意需要积累的,而且能不能复制还不一定。
但如果你说用三个月的时间,掌握写好文案的句法、套路、修辞,这个我相信,而且可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努力了看不到成果,不是因为我们努力了没有成果,而是因为我们定了过高的目标,你的成果在你过高的期望值面前便会显得一文不值。
这个时候最容易产生动摇的念头,而本质上并不是你不适合,也不是不努力,仅仅只是,你的努力成果距离你的期望值太远。
结语
在一件事还没有形成闭环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说这件事有用没用,或者有价值没价值。如果总是在路才刚走没几步,就开始判定是否有价值,从而放弃,重新选择。
那么,人生的很多道路你都没有办法到达彼岸,而你的认知,也仅仅只能停留在最开始的那个地方,你的认知半径,永远都不会得到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