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对于外在,比如相貌,特长等等,对于内在,比如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等的了解更加不易,我猜想,你所问的,应该是后者吧。
一个人能够了解自己多少呢?有一首古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环境所限,影响了站在更高更远的视角看自己,于是会有迷茫,困惑,感叹,我真的不了解自己。那么站在庐山之外,真的就了解庐山吗?未必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距离太近了。太远的时候,可能目光又聚焦于其他的风景了。这个不远不近,分寸很难掌握。还有,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冰山理论,你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内心,很大一部分被深藏在水面之下。所以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一个人想要真正的了解自己,那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那么,对于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的孩子,又能了解多少呢?孩子不是你,你可以去旁观,孩子又那么重要,可能时时被你放置在视线之内,你真的了解孩子吗?到底了解多少呢?
我见过有的家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我家孩子就是怎样。昨天看到这个问题,我也问了我家小妞,你觉得妈妈了解你吗,小妞很肯定的点头。但是,我自己却觉得对孩子没有多少了解。或者说,更多的了解,还需要在今后的生活里不断的感受,此时此刻的了解未见得全面,至于由现在去看未来,那更是渺渺然。这个了解,说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家长客观的对孩子的评估。
还有一种了解,却是纯粹跟孩子的互动过程里对孩子行为、内心的解读。我知道,我家小妞她所说的了解指的就是这个层面,她觉得我懂她,解读了她。但是老实说,一个孩子可能内心都以为父母是能够读懂她呢!还有,到底在多深的层面上解读了孩子,那要看随后对孩子的引导是不是真的到位。目前来看,我自己对自己还不算满意。
那么,对自己的了解我说不上信心满满,对孩子的了解也是开始探索,是不是就会觉得内心恐慌呢?因为人似乎有一种本能,就是对自己的未知容易恐慌。我倒觉得不必。了解的程度每个人都有深有浅,只要有了解的愿望就已经是非常的尊重自己,爱自己了。我觉得重要的是,不管能够在多深的层面了解自己,了解了后续接纳一定要跟上。否则,了解自己,却只接纳所谓的优势,就失去了了解的意义。
我看到有的朋友天天深刻的剖析自己,最后却得出结论,这就是……给自己定义之后,下一步当然是努力去改变了。那么改头换面之后,还是自己吗?所以,一个人了解自己,让自己更好,是发现真我(关于这一点,可参阅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真我的探索,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潜意识,我觉得需要加上的一点是,接纳自己的个性,我们也许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到一定不要失去自己。这样,才不枉了解自己一场。
一个人了解孩子,更多的是学习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只有这个程度上的解读,才是真正的解读,你才可以了解孩子,爱孩子。
所以,了解了多少没那么重要,你已经想要去了解了。从爱出发,了解更多,越幸福。
感谢您邀请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