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读L先生说 五种小众能力

发现很少人在微信阅读里看L先生说,现在的公众号推送更新速度太快,以至于在公众号看到L先生的频率极大降低,所以从今年开始转战微信阅读,更精准和快速地收到更新信息。

好了,说说今天的思考。

今天的知识点不是那么密集和高深,阅读起来相对舒服。

其实,里面的一些点在以前的文章也有所提到,但现在反观自己,还是没能做到了解知识后实践改变。可能原因大概和之前疏于输出有关吧,即使有总结但也缺乏回顾。


五种小众能力

1.维持不一致:

包容世界的复杂、矛盾,正如我前段时间看的系统思维,虽然告诉了一套系统结构去解析问题,但在书中最后作者也说道 真实世界中的系统可能极为复杂和动态性,不能完全依赖系统思维想要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与系统共舞,那就是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承认不一致存在才能帮助我们理解更多复杂的问题。兼容并蓄地处理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的边界,塑造更全面的心智模式。

2.掌握控制点:

我很喜欢文章中的比喻,对事情的控制就像一根数轴,有时偏向内在有时偏向外在,内在让人更加舒服,外在让人觉得难以应付。当事情控制点在外在时,我们要做的是将注意力转向内在,在内在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以应对外在变化,而不是想着拼命地往内在拉。另外不要因为控制点而或喜或悲,保持平常心才能更好地应对控制点的长期波动。

3.抵抗时间扭曲:

提到时间折现效应—高估现在,低估未来;和灰犀牛效应—对即使反馈和需求更在意,抵抗时间扭曲是让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些,看到积累的力量。

4.思维显示化:

身边人心智模式的确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切入角度不同,在意的点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克服固有心智模式带来的定势思考,发现一些下意识里的大脑自动化加工过程,把他们显示化,还原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让我们自省自查,找到自己思考的疏漏和极端,然后逐渐锻炼一套符合自己的心智模式,尽量不要局限太小,注意之前所说的兼容并蓄。

5.演绎和归纳:

这个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什么事上应该用归纳,什么时候应该用演绎。的确,归纳要比演绎更简单更容易上手学会。但如果是溯因型问题,用归纳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原因,或者说原因本身就很复杂很多维度时,归纳性结论更可能产生偏差。所以学会用演绎的方法,去找到事情里真正的因果逻辑,不要急于去下结论,贴标签。

总体看来,这篇强其实贯穿了一些心态和心智的问题,有时候改变自己的心态或许就是改进自己的心智模式的第一步。比如,我们面对不舒服的事情,要有好的心态去接受面对,才能开启我们心智成熟之旅。

金句分享

大脑有一个底层的需求:维持「一致」的需求
当我们脑子里同时存在几个观念时,我们会期望:这些观念之间是彼此一致、彼此相容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认知失调」,感到不适,必须去调整某个观念,使其跟其他观念达成一致。
许多事物,你都要理解和接受:它们是可以同时具备、容纳诸多看似矛盾的部分的。
当我们与外界交互时,会存在两个「控制点」:外在控制点和内在控制点。
这就是「掌握控制点」的能力:一方面,把控制点平稳地保持在靠内的一侧。当你的控制点落在外部时,试着去思考「我能够做些什么」,把注意力转移到内在。
大脑有一种倾向:高估当下,低估未来。原因很简单:当下是明确的,可知的;但未来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充满可能性的。大脑喜欢偷懒,一碰到可能性,就想逃。
这就是经典的「灰犀牛效应」。一个风险,甫一出现时总是看起来很细微,但当它真正成为问题,往往就积重难返、难以抵抗了。就像一只犀牛,从远处看只是一个点,但一旦它冲过来,逼近你,你就无处可逃。
「显式化」:把自己潜意识里、在1秒内进行完的思考过程,拎出来,让它呈现在意识里,让自己能够去观察它、思考它、分析它。
但本质上,归纳其实是一种溯因。它是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观察,企图得到一个统一的、普适的规律。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先开枪,再画靶子。
当你看到一些归纳性的结论,如「什么样的人会如何如何」「这样做就可以怎样怎样」时,问一句:为什么它会这样?它的因果逻辑是什么?
大脑总是渴望「简化」,总是希望下结论、贴标签,但如果你想有所突破,我会建议你:一起养成「演绎」的思维习惯,由因到果,一步步、一环环去思考。

L先生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u5Iwa6--1RVB1Rln6ZwH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