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不管是在学校书本上,还是在家庭父母的教育中,都会接受到这样的信息,即别人说得不好听但是要学会虚心接受,因为这些话或许是有益的。俗话说得好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跟身边的有些人说话很直接,而且是真的为了别人好。
但最近我发现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即使真的出于好心,但说的话不好听依然不会有人听。绝大多数的时候,不仅不会听而且还会厌烦。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孩子说“我这是为了你好”,但与这句话连着的其他话却并没有让孩子听进去,恰恰这些话是父母想传达给孩子的,是关键信息。甚至父母说多了还会让子女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偏偏反着干。父母与孩子应该是这世上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吧!可父母说的话不好听依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与人性有关,人性决定了人生很多事情。我不认为人性本质就是单一的善或者恶,有善有恶才是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说,好听的话才是我们愿意听到的话,谁愿意听不好的呢?你说我不好,说的方式还是我不能接受的,我愿意听你的才怪。这时候,你说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说的方式。很多情侣或者夫妻之间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引发的争吵和更大的矛盾就是跟这个有关。
既然我们想让别人听我们的话,那么就是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说服。也就是说当我们说话想让别人接受的时候,我们就是主动的一方,别人是被动的一方。这时候主动一方的态度和方式就尤为重要,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被动一方是否按照说话一方意图来接受。结论就是我们说话要说好。
好话要说好并不容易。人们常说,“漂亮话谁都会说”,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有的话是好话,但到了某些人嘴里偏偏听着却别扭难听。有人说“说话是一门艺术”,我是很赞成这个观点的。一门艺术,要掌握它并不容易,但一旦掌握了它确实会受益匪浅。要不然古代希腊罗马的将军或者领袖在作出决定或者说服人们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不会总是来一场煽动性很强的演讲。
当然,我对那些能听得进去别人不好听的话的人表示尊敬,他们是了不起的。但这样的人总是极少数,而且他们也并非总是能够做到这样。唐太宗自古以从谏如流被人称赞,但他在听到不悦耳的谏言时也会动怒。例如将心爱的小鸟捏在手中放在背后,心里肯定会有怒意。
总而言之,为了到达说好话的初衷,好话要说好才行。好话说好后才有人愿意听,愿意听才会接受,接受了才是真正的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