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初,我在区图书馆借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从阅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有着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历史与文化契合,把历史写活、展现的惊人才华。当我读到《我的山河》一文时,更是被他所写的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深深震撼到了,通过反复阅读,觉得收获颇多。
余秋雨先生从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灾难之后 ”发现了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是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一切职位,孤身投入旷野。他深知,“路,就是书”所以通过身体力行来阅读山河文化知识。这种通过阅读与切身践行来的感悟,比起那些只会闭门造车、高谈阔论的文人学者的言论让人觉得真切、朴实得多。
先生用脚步探寻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通过黄帝战胜蚩尤、赤壁之战、成吉思汗纵横天下等那些著名战争的胜败因素来佐证天时的重要性。他认为气候的温度,或多或少也改变了历史的温度,朝代战争变革、都城迁徙……生态原因是历史的第一手指,它与天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先生将孟子当年提出的“天地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轻重模式,改为“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他说,人太渺小了,怎么强得过天地呢?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的基座,和文化基座。这真是令人觉得震惊的结论,如果不是读到这里,我一直认为孟子作为中国的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天地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轻重模式是正确无疑的,原来由于视野的局限性,人们认为颠朴不破的真理也有被打破的时候。
说起中华文化的天地之线,很多人都知道黄河、长江这两条线。但很少人知道还有一条线是长城一带的四百毫米降雨分界线。作者指出:长城内的高于四百毫米降雨量,适合农耕,长城外低于四百毫米降雨是的是草原和沙漠,适合游牧。长城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分隔开来,两者在冲突和融合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主题。读到这里,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前我总觉得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入侵会使得中化文化变得残缺,没想到却是保护了汉文化,让各种生态友善组合、提升了生态......
文中,我感受到了先生对长城内外文明考察的浓烈兴趣,在一次次赶去考察的执着与痴迷中我看到了他对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让我感动不已。他始终认为,最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异态对接之中。阅读文章,就如跟着先生一起踏遍了中国文化的一条条天地之线,中华文化有很多优点也有其缺点,如农耕文明有着:稳定、统一、保守和集权的特点优势,另一方面却也因此缺少对海洋文明的了解与渗透。因此,中国从来没有跨海远征,也因此没有称霸全球的野心。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是否会称霸世界,从其文化基座可以看出来。
最后,先生表示只有走在路上,使一切活起来,只有考察更多山河细节,发现更多的文化文明,才真切感受到在天地间活过一次。人们无需对权力的留恋,因为再宏大的权力也留不住,最后只剩下与之相关的无言山河。人类应把一切都放下在山河之间,才能找到价值的终点和人生的终点。作者早已悟透了这点,才会如此坚决辞去一切职务,义无反顾地出逃回山河大地。也正因此有了这篇文章,通过阅读文章,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益匪浅,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