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不到这本书我会放到这么晚才看,之前对《挪威的森林》的印象,基本建立在伍佰的同名歌曲上。
完全不知道书里写的什么,
也完全不知道这还是披头四一首歌名,
当然也不知道是女主角直子最喜欢的一首歌。
年少书读得少,但是也能感觉到这本书的悄然流行,听到的评价却多半是有点色色的。我们这种讲究思想品德,不可以早恋年代的乖孩子,自是不敢去碰触这种危险之物的。
比起诺贝尔文学马拉松运动员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这本最知名,却也是最不村上的一本。
算得上是最通俗完整的一个故事了,完全不玩什么双主线剧情,也不带什么晦涩的隐喻。因此读起来也一点都不累。说到不累,这次看的是林少华新近重新校对再版的,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翻译已经被改掉了,多少也有些帮助吧。
现在看来,晚一点看这本书也没有错。事关村上那永不完结的青春期,又是在38岁时写就的这部自我性质极重的伪恋爱小说,30几岁的我读起来,倒也不觉得差辈,没有违和感。
相比如果在青春期正中来读这部作品,就容易被其中人物的行为所迷惑,怕是会得出一个草率的结论:这群作死小能手咋都不上天?动不动用汽车尾气自杀,一会失踪,一会上吊。。。。。。人真是死得不少,在和平的年代真是难得。
而现在读,却感觉都可以理解: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总得丢下些什么,或失去自己的一部分。谁都不能抱持着拥有的一切,毫发无伤地活下去。成长带来的除了骨骼痛,还有对未来的迷茫,对于一个整体迷茫的年代里的小孩子更是要命。
有的人丢了友谊,
有的人丢了爱的能力,
有的人丢了活下去的目的和勇气,就只能把生命结束掉了。
这没准和日本历史长久以来剖腹自尽这种自杀文化有关吧,觉得是时候读一读《菊与刀》了。最近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闪现灵感:如果现在去读某本书,应该能读懂,这就是最佳的时机了。
说回死得太多。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
应该是村上仍然想要传递的声音,生活已经破败不堪,但还是得勇敢去爱它,拥抱它走下去。当年的陀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其实伍佰的歌把大部分男女主角的情愫都唱到位了,配合着阅读来听真是挺不错的。相较而言,同名电影虽然卡司华丽,但我就是觉得导演的解读角度相对更奇特一些,少了些村上的味道,没读过原著的话更是看得一头雾水,这还真是日本小说电影化的一个常见问题。
如果你喜欢伍佰的《挪威的森林》,那读一读原著应该会是不错的体验。为无尽的青春期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