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风起,总是容易勾起过往。我的思绪穿过茫茫时间的烟雨,不自主地就忆起了年少读书时的光景。
其实,关于小学时期读书生活的影像多半都是模糊的,但有一件事至今记忆深刻。我老是因为不能完整地背诵课文,常常被老师罚站。罚站的次数多了,对于读书就没有了热情,加之贪玩是少年的天性,整日介只知道满世界的疯跑。
等我上了初中,做过民办教师的父亲就有意识地培养我的阅读兴趣,特意为我订了《中学生阅读》杂志,我也慢慢爱上了阅读。
我的手中,除了《中学生阅读》没有多余的“闲书”。当时,在那个闭塞、贫穷的乡村中学,想找一本“课外书”真是困难,花了大力气从别的学校或城里个体书店买来的大多是鲁迅或郁达夫的作品——往往还是粗糙的盗版书。我读不懂鲁迅,即使现在亦如此(当然我不否认鲁迅的深刻和伟大)。郁达夫虽然有别于鲁迅,可他那“水一样春愁”的文字充斥着满满的“苦、穷、病”,铅灰色的阴郁几乎令人窒息。不得不说,阅读鲁迅和郁达夫都没有给予我多少愉快的体味。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的同村的玩伴家里有许多的藏书。他的姐姐是一个喜爱文学的大学生。经她的推介,我读了路遥的《人生》,我深深地被路遥所营造的世界所吸引,感到他所描述的一切与我们的生活何其贴近,甚至我能嗅到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泥土的气息。这样的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才是“人”的文学,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演绎和再现,这与鲁迅不同,这与郁达夫不同,也与一贯的语文教材里的世界不同。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亢奋,一口气读完了诸如《简爱》《封神演义》等许多中外名著。那些曲折离奇的江湖传说和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是怎样的激荡着一个少年的心!至今想起依然引人思远。
从此,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一日不读书,觉得日子都是寡淡的,甚至感到自己面目可憎。即使在学习繁重的高中阶段,我也见缝插针地读了不少“闲书”。书读多了,难免就有把生命的体悟诉诸笔端的冲动,我曾把自己跃跃欲试的习作寄往报社和杂志,承蒙编辑老师的抬爱偶有发表。看着自己的习作变成了铅字,对于读书也就产生了一种感激之情,因为我相信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如今,离开校园多年,为了生计奔波劳碌,几乎不再舞文弄墨了,但我依然坚持读书。
当手捧一本心仪的书,摩挲着质朴的封面,我的心中常常一片澄明,纵然面对着满目疮痍的浮华,我依然嗅到了野菊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