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知足何时足,到老偷闲且自闲。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通长安。既坠釜甑,反顾何益?已覆之水,收之实难。
人生知足何时足,到老偷闲且自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相信有很多人也偷听说过。有个富翁看见有个渔夫在沙滩上晒太阳,就问他为什么不去捕鱼。渔夫回答说,今天已经捕到足够的鱼了。富翁问他为什么不多捕一点。渔夫反问捉那么多有什么用呢?富翁说,你捕的多了,就可以多赚钱。渔夫又问,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富翁说,等你有了钱就可以不用捕鱼,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是在晒太阳吗?我当时觉得挺好笑的,也觉得这碗鸡汤味道不错。咱先不说环保平衡什么的因素,按照渔夫和富翁的想法对比,到底是更幸福呢?或者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富翁”呢?
我们都说知足常乐,到底什么程度才算是知足了呢?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呵呵,每个人肯定是不同的,而且我觉得,稍不留神就会落入贪婪的圈套,在种种诱惑之下,想要知足,难比登天。其实有些人也不一定是不知足,可能就是目标定得太高了,或者说目标更新的太快了,反而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目标不太明确,不过这是旁人自己的事情,同样作为旁人的我们,出了围观也无能为力,毕竟人至少是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咱也不能劝说别人定下一个目标之后就不要改变了,要知道在这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可能只有变化本身了。目前,就我思维所及的范围内,要想找到一个相对固定的目标还是可能的。从目前的常识来看(因为谁知道过多久之后,现在的常识都沦为“古人的愚蠢”),所有人都有一个终点。所以我认为咱们定这个目标就要靠近这个终点来设置,因为之后很难有机会改变了。其实,即使是这样,也会随着个人知识,经验,阅历的提高,或者所处的层次,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于目标的期望也会有所调整。哎,果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呢。知足常乐,到底这样才能算是知足呢?也许,本来就没有一个可以供其他人参考的标准答案吧。希望各位能自己参悟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答案。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通长安。这句话,我理解是说,咱们周围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条件。只要是咱们的要求不太过分,总能找到合适的处理办法。就像原文里说的,每棵树都能系马,但你非要找一个五米高,没有树杈的,头还能发光的,抱歉呀,那时候没有路灯呢。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用过分焦虑,总能找到合适的办法,而追求完美,也许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既坠釜甑,反顾何益?这句话本意是已经摔了的器皿,没有必要不舍得了,看看能不能废物利用才是正途,哈哈。说到这里,我还要提醒各位一句,一定要确定已经“坠”了,而且即使已经这样了,也不至于因为此时而迁怒其他。有个故事这样讲的,有个人睡前喝水,茶壶盖子不小心掉在地上了,他就想了,壶盖没有了,茶壶还有啥用(哎,只要想用,用途可多了),也搭着心里有气,直接把茶壶接着窗户扔出去了。第二天醒来,发现壶盖掉在拖鞋上,完好无损,他后悔啊,茶壶扔出去了,肯定是坏了,这个茶壶盖有什么用,结果一气之下,把盖子真的摔碎了。出门的时候,看见昨天从窗子扔出来的茶壶挂在了树枝上,完好无损。这个故事除了提醒咱们确认损失之外,还提醒咱们不要冲动连累其他,保持淡定。
已覆之水,收之实难。覆水难收,我看过《三言二拍》中朱买臣的故事,大致是老婆嫌他没出息,离婚了,然后五十多岁的时候,朱买臣被朝廷委以重任,他老婆后悔了,要复婚。朱买臣就泼水到地上,说你能把这水收回来,我就和你复婚。以当时的条件那肯定是收不回去的,毕竟他不会还原基本法。(说到朱买臣,他那句“我卖柴以救贫困,读书以取富贵,两不相妨”让我印象颇深,实现目标首先得活着,以死为目的的除外,但不能因为活着就忘了自己为什么活着)覆水难收,我们都知道,所以呢,咱尽量别让它覆,防患于未然,这多好,也省的事后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