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又是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阳光被百叶窗切割成一条条,安静地洒在苏晴的办公桌上。她刚结束一场冗长的视频会议,端起杯子,才发现里面的咖啡早就凉了。
习惯性地,她划开手机,朋友圈顶端那个熟悉的头像,跳了出来。是江月。
照片里,江月笑得一脸灿烂,身边围着几个陌生的面孔,她们在一个看起来很热闹的生日派对上,背景是气球和彩带。配文是:“又老一岁,感谢宝贝们的陪伴。”
苏晴的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很久。她放大照片,仔细看着江月的眉眼,好像和记忆里没什么两样,又好像,哪里都变得陌生了。她想点个赞,甚至想留下一句“生日快乐”,但那个小小的红色爱心,按下去又撤销,如此反复了几次。
最后,她只是默默地锁上了屏幕,把手机倒扣在桌上。
那句“生日快乐”,终究还是没有发出去。不是忘了,也不是不想,只是觉得,好像已经没有了那个合适的身份。
她们的微信聊天记录,还停留在半年前,江月给她分享的一个搞笑视频。苏晴回了一个“哈哈哈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再往上翻,是去年过年时,彼此发送的,没有署名的群发祝福。
她们曾经是彼此世界里,最不可或缺的那块拼图。而现在,她们成了彼此朋友圈里,一个需要分组,或者干脆“仅聊天”的普通朋友。
有些人的走散,不是因为争吵,不是因为误会,甚至不是因为距离。它就像一件放在衣柜深处的白衬衫,你并没有弄丢它,只是在某个想起来的瞬间,翻出来一看,才发现,它早已悄无声息地,泛了黄。
一、我们曾是穿一条裤子的少年
苏晴和江月的相识,要追溯到那个还用着诺基亚,听着周杰伦的夏天。
她们是大学室友,一个是安静内敛的中文系才女,一个是热情似火的美术系姑娘。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却在开学第一天,因为一包辣条,迅速结成了同盟。
她们的青春,是共享的。
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你一半,我一半;一件新买的漂亮裙子,今天你穿,明天我穿;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苏晴不爱说话,江月就负责替她摆平一切。迎新晚会上,苏晴被起哄上台表演节目,窘迫得满脸通红。是江月一把抢过话筒,拉着她合唱了一首跑调的《宁夏》,在全场的笑声里,苏-晴却觉得,那是她听过最动听的和声。
江月风风火火,总是丢三落四。每次出门,都是苏晴跟在后面,像个老妈子一样提醒她:“钥匙带了吗?饭卡呢?”有一次江月把画板忘在公交车上,急得快哭了。苏晴二话不说,陪着她一站一站地往回找,直到深夜,才在终点站的失物招领处,找到了那个画板。
那时候的她们,好得像一个人。
她们会一起窝在宿舍小小的床上,看一部催泪的韩国电影,然后抱着哭得稀里哗啦。她们也会在某个期末考前的深夜,从图书馆溜出来,跑到学校后门的烧烤摊,就着几串烤翅和冰可乐,畅聊着遥不可及的未来。
“以后我们要是都嫁不出去,就合伙开个小店吧,”江月喝了一口可乐,豪情万丈地说,“你写文案,我画插画,肯定能火!”
“好啊,”苏晴笑着点头,眼睛里映着烧烤摊昏黄的灯光,亮晶晶的,“店里还要养一只猫,要胖胖的那种。”
她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下去。她们以为,只要彼此的手牵着,就能抵挡全世界的风雨。她们把“永远”这个词,说得那么轻易,那么笃定,仿佛那真的是一个触手可及的东西。
二、人生是辆分段计价的列车
毕业,像一声突如其来的哨响,把所有人都推向了不同的站台。
苏晴留在了那座熟悉的城市,进了一家不好不坏的文化公司,做着一份不好不坏的文案工作。生活像一杯温水,平淡,但也安稳。
而江月,像一只渴望飞翔的鸟,跟着她的男朋友,去了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大都市。她说,那里有更大的舞台,有她想要的未来。
她们在火车站告别。没有拥抱,也没有流泪,只是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到了给我打电话。”
“你也是,要好好照顾自己。”
她们都以为,这只是一场短暂的别离。距离,怎么可能打败她们坚不可摧的友谊呢?
刚开始的那一年,她们确实做到了。
她们每天都要视频通话,分享着彼此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苏晴会吐槽她的奇葩上司,江月会抱怨大城市的地铁有多拥挤。她们依旧是彼此最忠实的听众,最坚实的后盾。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开始在她们之间,划下了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江月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她认识了新的朋友,进入了新的圈子,她的朋友圈里,是各种画展、派对和旅行。她聊的话题,变成了某个新锐艺术家,某场时装周,某个她刚刚拿下的商业合作。
而苏晴的世界,依旧是那一亩三分地。她的生活,被工作、房租和偶尔的家庭聚会填满。她的话题,离不开下个月的KPI,和楼下新开的那家超市,哪个牌子的酸奶在打折。
她们的通话时间,越来越短。
有时候,苏晴兴致勃勃地跟她讲自己新写的一篇稿子,江月在那头,却突然传来一句:“啊,不好意思啊晴晴,我这边客户来电话了,晚点说。”
有时候,江月兴奋地跟她分享自己刚看的画展,苏晴听着那些陌生的名字和流派,努力地想跟上她的节奏,却发现自己,一句话也插不上。
人生就像一辆分段计价的列车,我们只能陪彼此走一段路。到了某个站台,有人要下车,有人要继续前行。我们不能强求谁为谁停留,唯一能做的,就是挥挥手,道一声珍重。
那句“晚点说”,也渐渐变成了“忘了说”。她们的聊天框,被越来越多的工作群和新的朋友,挤到了最下面。
我们走向了不同的岔路口
三、我们都很好,只是不顺路了
压垮她们友谊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场,没有赴约的婚礼。
江月要结婚了,在电话那头,她的声音充满了幸福和喜悦。她说:“晴晴,你一定要来做我的伴娘啊,我早就说过的。”
苏晴当然记得。她们曾经拉着勾,许下过这个承诺。
她立刻请好了假,买好了机票。可就在出发的前两天,公司一个重要的项目,突然出了纰漏,负责人点名要她留下来处理。
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关系到她的升职和未来。
苏晴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拨通了江月的电话。她语无伦次地解释着,道歉着。
电话那头,江月沉默了很久。久到苏晴以为,信号断了。
然后,她听到江月用一种很平静,甚至有些客气的语气说:“没关系,工作要紧,我理解。你不用过来了,好好忙吧。”
苏晴知道,有什么东西,在那一刻,彻底碎掉了。
后来,她还是托人带去了一个厚厚的红包。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江月婚礼的照片。她穿着洁白的婚纱,笑得很美,身边的伴娘,是另一张陌生的面孔。
她们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就像两个心照不宣的成年人,默契地,绕开了那道已经无法愈合的伤疤。
她们的生活,彻底驶向了不同的方向。江月结了婚,生了孩子,她的朋友圈,变成了丈夫、孩子和家庭。苏晴升了职,加了薪,她的朋友圈,是工作、旅行和偶尔的自我提升。
她们都过得很好。只是,不再顺路了。
我们总要承认,成长的本质,其实是一场不断筛选的告别。我们会遇见新的人,走进新的风景,那些曾经并肩同行的人,不知不觉,就落在了身后。回头看时,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时间,和选择,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
尾声
苏晴最终,还是没有点开那个对话框。
她想,或许这样,就是最好的结局。
把那些最美好的回忆,像琥珀一样,封存在过去。不去触碰,不去打扰,让它在时间的角落里,安静地发着光。
她还记得,那个说要一起开店的约定。她还记得,那个说要养一只胖猫的梦想。她还记得,那首跑调的《宁夏》。
这就够了。
有些朋友,就是用来怀念的。我们感谢他们,曾在我们最青涩、最懵懂的年华里,给予过最真诚、最热烈的陪伴。他们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人生中的某一段旅程。
如今,光熄灭了,路,还要自己继续走下去。
苏晴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了窗户。傍晚的风,带着城市特有的喧嚣,吹了进来。楼下的街道,车水马龙,每个人,都在奔赴着自己的下一站。
她拿起手机,点开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张刚刚拍的窗外晚霞的照片。
没有配文。
片刻之后,那个熟悉的头像,在下面,点了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赞。
苏晴看着那个赞,愣了很久。然后,她笑了。
笑得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