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下午,一阵喧闹声打破了福利院的安静。走出办公室一看,几位民警正在和福利院工作人员交谈。毫无疑问,肯定是又有孩子被送来了。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和同事走了过去,看到了一个头发蓬松、肉嘟嘟的无所适从的小胖妹。听了民警的介绍,大概了解到,原来小胖妹的父母已离婚,父亲因吸毒被抓,母亲由于已改嫁且又生了两个孩子,照顾也有压力,家中又无其他人可以照护小胖妹,故只好送来福利院。由于小胖妹的母亲尚在,其无疑是最佳照护者,福利院工作人员谨慎考虑再三还是让民警再度询问其母亲的想法,始终对于福利院来说,孩子能在自己家庭中成长肯定是最佳的。民警无奈表示多次拨打其母亲电话不接,还发短信回复说这个孩子自己照顾不了,自愿放弃监护权等等,见此情形,福利院也就只好办理交接手续予以接收。
可爱小胖妹的到来,牵动了福利院大家伙的心。护理阿姨忙着招呼她吃晚饭、给她冲凉洗澡,同事们忙着领她来社工站玩、介绍院内同龄小伙伴给她,一切的一切都只想让她慢慢适应福利院,不会那么孤单,能有一点点放心、安心、舒心。
本以为小胖妹暂时也就呆在福利院了(ps:情况好的孩子,福利院一般都会安排家庭寄养,让其更好感受家庭温暖),谁知,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远远看见一中年妇女(绝逼没想过是小胖妹的亲妈)和小胖妹呆在一起,拉拉扯扯,只听见其要小胖妹脱掉衣服,换回昨天穿的衣裳,一开始也没多想,想着可能是觉得衣服不好看之类的。后面了解到,原来是这个妈妈竟然嫌弃福利院的衣服脏,觉得那些是被福利院的“傻”孩子穿过的,自己的孩子岂能穿那些衣服。说真的,当时从福利院工作人员口中得出其母亲如此言论,真是有点气愤。福利院忙前忙后给照顾小胖妹一晚上,作为母亲不懂感恩不说,还嫌三怨四。如果真如此看重孩子,为何拒接电话?为何说放弃监护权?为何要将自己的过错让幼小的孩子承担?最后反倒头来还自己倍有理,真是奇怪。
后来,细细想,或许这就是偏见使然吧。对福利院的偏见,对福利院环境的偏见,对福利院内服务对象的偏见。当然,这一切在自己做驻院社工以前是不曾察觉的。因为做了驻院社工,每天生活在福利院里,每天看着院内职工的忙碌,每天看着孩子们日渐改善的生活,故而发现了一个和想象中很不一样的福利院。
曾经,我们可能认为福利院就是照养那些被人遗弃的残疾孩子、“傻”孩子。其实,现在的福利院除了孤残儿童,也会有家庭暂时无人监护或监护能力不足的困境儿童,他们就是普通的儿童,只是因家庭原因而被安置在福利院;曾经,我们可能认为福利院的环境就是阴暗邋遢,不忍直视。其实,现在的福利院干净卫生、温馨整洁,充满了童真童趣;曾经,我们可能认为福利院的孩子肯定吃不好穿的差。其实,现在的福利院对孩子们的生活真挺讲究,注重三餐营养搭配,每天牛奶、水果、零食变着花样供应着,每逢换季都添置新衣新裤,加上越来越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生活质量是只升不减;曾经,我们可能认为福利院只是照养着孩子们,管吃管住就行了。其实,现在的福利院光养育孩子们还不够,还要想着孩子们的疾病治疗、身体康复、教育学习、社会融入,“养-治-康-教-社”缺一不可;曾经,我们可能认为福利院只是作为政府的一个机构在循规蹈矩地运作着。其实,现在的福利院也在不断因应社会形势而变。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推行,就自己所在的四线城市的福利院已是社工服务、特教服务、康复服务均实现向社会购买,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为院内儿童提供专业、精准服务。
还有很多的“曾经”,也还有很多的“其实”。因为不了解,我们很多人对福利院的认识都还停留在“曾经”之中,但也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福利院,开始了解到“其实”的不一样。作为驻院社工,每一次面对来访者,我会要求自己和同事不要把接待慰问工作只当成一次纯粹的工作任务,要把它看成是一场社会教育活动,要尽可能详尽地介绍福利院,让公众真正走进福利院、走近福利院,而不仅仅只是赠送物资、慰问关怀那么简单。只有当公众真正了解福利院,真正关注到福利院儿童物质之外的精神和心理需要,真正意识到这些孩子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呵护时,多少会有一些蝴蝶效应。现实也证明了我们用心做导赏的成效,有人可以听我们叨叨一个多小时,上课一般认真,完了直言重新认识了福利院;有人听着听着哭了,觉得自己应该珍惜当下生活;有人在了解到院内孩子们的情况后,承诺有空会再来看望孩子们且真的会来的……
偏见,似乎难以避免,似乎又可以避免。当好驻院社工,用心接待每一批次慰问来访、用心做好每一次新闻推送,当了解得人多了,理解的全面了,我想偏见应该就会减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