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无论好的坏的,都会成为印刻在你生命中的DNA。无论你承认与否,当回头看时,那些深深刻在你骨子里的影响你后来行为和思想的,往往是当时一些痛苦或艰难的事情。
正如有人问:“你是如何做到一年又一年连续代初三的?”我说:“让你在初三代课老师和初一班主任之间选, 你也能坚持下来。”但现在发现,能够全身心的研究教学,不断突破自己现有认知的,也正是那几年。
坐在这儿听着中考专家的讲座,我开始边听边总结这几年所得。
单选篇——
去年到忻州参加中考研讨会,我们听了一个老师的习题讲解课。之后到了评课环节,大家的角度都是从阅读,写作入手点评,而我却对“单选题讲解”的环节特别特别难受,因为那位老师作为一堂示范课,对单选题的处理方式就是:学生做题——翻译——核对答案。大家之所以不点评这个环节,可能觉得单选题不需要有什么创新,可能觉得不知如何点评。
我当时说了一句话:“一个单选就是一个话题,就是一个微型写作。”对于单选,我是这样认为的:出题人要在那么多的话题中选出十句话来,他的话题性,时事性,价值观导向性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那不妨就把这十个句子归纳为十个话题。
话题要解决什么?解决此话题下的短语搭配,句式表达,逻辑结构和写作输出。所以我会在分析完所考的题目本身之后,再拓展一句话,让学生填连词,考察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然后针对这个话题,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了解此话题之下的what,when,where,why,which,how的要素,顺便就生成了一个微型写作。
最后再考虑这个话题和当下的哪个热点有关系,以及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如何行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当然,如果每一个单选都这么搞,那对老师来说要求太高,课堂时间也不允许。所以要学会总结,把一份题中的一个话题归到一起。
学生水平也是个考虑因素,差一些的学生升不到这个高度。我只在最后培优中这么实施过。效果是能够对学生写作有一定提升,并且重要的是让他对写作有了话题归属感。但时间太短,无法让价值观导向落到实处。
现在生源问题,有时不得不采用最传统的模式。但今年省适应性出来后,变动最大的就是把单选去掉,变成了一篇无任何线索的语篇填空。我突然发现原来我的方向是对的。
(本来要一口气说完,但要说的太多了,留到下一篇说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