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立,暑未消;湿还在,风已凉!养生有哪些秘诀?
1、养阴为上、宁心养神
饮食应坚持“少辛多酸”,选择口味清淡、润肺养血的食物,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水果、芝麻、枇杷、菠萝、乳制品等润肺食物。
可通过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来调节气息、消除焦躁,静心凝神、养护心气、强身健体,及早适应秋燥。
2、早睡早起、适度运动
“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沉降规律,早睡早收敛阳气以养阴,早起早舒展肺气以升阳。
运动宜适度,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身体发热,微微汗出即可;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操,尤其是老人、体质虚弱者不适合大运动量。
3、常喝一汤
冬瓜赤小豆汤,被称为立秋汤,具有补脾、利水、消肿作用,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2-3人份的做法:
1、把鲮鱼1条(约1斤,也可用猪骨)洗干净,把猪瘦肉150克切成麻将大的块,放到开水里淖一下,去血水。
2、拿出炒锅,放一点点油,把鱼放进去两面稍微煎一下,每面大概1分钟即可。
3、加开水,将冬瓜500克、赤小豆30克、姜3片、陈皮1/3瓣放入汤锅、大火煲开后转小火,撇出油和浮沫,汤会慢慢变浓,煲1小时左右即可。
注意:煎鱼用油不能太多,且要撇净浮沫、浮油,这样汤才会鲜香。
赤小豆能利水消种,解毒排脓、利水湿;但性偏寒,脾胃虚、中焦寒湿之人,单纯吃赤小豆薏米水不但祛不了湿,还可能会越喝身子越重。
所以,这个汤里生姜一定不能少,陈皮温中,而且加了鲮鱼、瘦肉这些养阴的食物,以防气血虚的人利水太过,伤了津血。
4、多饮二茶
a、甘麦大枣茶——养阴除烦、宁心安神
将甘草10克、浮小麦30克研成粗末,红枣10枚去核,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左右,代茶饮(大枣可嚼食)。
也可将三味食材加水煎煮后,取汤液300毫升,一日内分2~3次服完。
b、乌梅生姜茶——养阴生津、暖胃健脾
将乌梅1个去核,乌梅肉洗净切碎,生姜1~2片洗净切丝,同红糖一起放入保温杯中,沸水冲泡半小时即可。
5、按揉三穴
a、点揉迎香以袪燥。该穴能清热散风、祛燥润肺、宣通鼻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穴位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b、按压极泉以养心。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对治疗心痛、 胸闷、 咽干烦渴有效。按压时应动作连贯,因人而异,一般10次左右。
c、掐按四缝以健胃。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最好用大拇指掐按,一般按10~20次。
6、必吃四宝
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推荐蒸茄子。南瓜具有润燥功效,同时能给人以饱腹感。
杏仁能缓解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还有益于心脏健康,减缓细胞衰老速度。蜂蜜养阴润燥、补益脾胃、润肠通便,能有效缓解口干、鼻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秋季常见问题;还能有效缓解人体疲劳、解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