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自我之心,破修养之枷锁,迎批评之浊浪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此言掲露了修养之重要性,但我并不认为接受批评是有修养的证明。修养是个人正确待人处世的态度,可在不同时期待人处世的态度会有所改变,而评判修养的价值准则也会变迁且不唯一。

处于古代,修养是言行合乎规矩,使其趋于完美。故有言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听取各方意见来完善自我。但因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束缚下,批评意见的来源仅限于身边的人,因此其批评多是温和而有价值的。

可处于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网络信息影响的潮涌下,中国传统观念教育下,我们面对的批评是多源的,是多面的。小到家长责骂,亲戚间的调侃,大到网络上的流言飞语。与过去相比,数量激增的背后也存在了片面性批评的不答观性,伤害性,这与过去和他无发展的目的相违,泯灭了真诚,更多了逞口专之快的欲望。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若仍只为证明修养按过去的一味接受批评来解决,那么“修养”就变成了伤害自己的枷锁。批评似一把把利刃扎进他人的心,会影响心理健康造成他人不自信,抑郁等情况,从他人的评价中来寻找自我,而不深刻地认识自己,爱自己,形成否定自我的习惯从而一事无成,丧失自我。这也正是网暴的恐怖之处。

浸在时代的浪潮中,有的人极力迎合,有的人随波逐流,却被批评的浪涌拍打得迷失了方向,“可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满足所有人.如果你用会不会会飞来评价一条鱼,那它会崩溃的”所以在浊浪中找寻自我,坚持自我是我们面对现状的新方法。

夸美纽斯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践行此方法,也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批评,而是让我们懂得要有自己的底线。一些善意的批评,我们也应平静正确的接受,这是来自他人善意的提醒,衡量善意的标准,是在保有底线的基础上,判断对自身是否受益以及批判的对象是谁?而面对恶意攻击,我们也应有一定的自信,不去理会。

修养一定要是接受批评吗?我想不是的。秉自我之心而为人处世也是一种修养,是适用于新时代的新修养之一、它不是刻板唯一的,但它一定是利人的,是适合我们的,顺应时代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