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新年到来,也等你爱我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有机会创造自己。

过年是一个最幸福的时刻,一家人聚在一起,也是最为难得的亲子时光。孩子们喜欢过年,走亲串门,游玩享乐。不做作业,看动画,吃糖果,随心所欲。父母们也疏于管教,随他们去吧,过年嘛!但是距离越近,也越容易爆发矛盾。亲友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对比也就越发明显,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别人家的孩子现身了,自家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在一片祥和之下,暗流涌动。

父母潜藏着无数次想暴揍一顿熊孩子的冲动!在亲友们面前冒着孩子会“瞎”的风险让他们没有时间限制的看电视......公园广场上的玩具买了一个又一个,总有那么一刻,你不想给买,熊孩子不依,上演一出哭闹大戏。

你想说

熊孩子果然不能惯着了! 

这是要上天的节奏!

年初四,亲戚们都来家里,大伯母带着自己的小孙女。

小姑娘看着桌子上的糖和干果。“想吃什么就吃吧”伯母跟小孙女说。

“我想吃松子”小姑娘说。

“有巧克力”伯母说。

“不,我要松子”

“巧克力多好吃呀”

“不,我就要松子”

“吃松子干嘛。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松子”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伯母说。

孩子真是犟!这个话我听过无数次了。

伯母跟我说“哎,年龄大了,看不了娃了。把娃都惯坏了,娃现在倔的很,要什么非得要,脾气可大了!”伯母身在具体的事件当中,是无法看清事实,到底是谁很倔?!

这个对话中,奶奶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否认孩子的感受、孩子自己的追求和判断。并且将自己的判断和以自己为感受中心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

而此时的家长们,大多都是自以为站在爱的制高点上——你看我多爱你,你要吃什么都让你吃,我知道你爱吃巧克力,可是你竟然不选巧克力的,看来我把你真是惯坏了,太溺爱了。

在奶奶看来,她是在溺爱孙女儿。事实上呢,她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存在,她对孩子的真实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爱与溺爱一直以来都是被父母混淆的概念。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这里不过多阐述)

当你在爱孩子,给予再多都觉得不够。当你不爱孩子,花一分钱、一分钟在她身上都觉得自己在溺爱。

没有爱的人,给出一滴爱都太累了,太自我牺牲了。这就是父母总是宣称自己太溺爱孩子了。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溺爱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他们的独立性。

华莱士将溺爱称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

“这些以爱之名过分庇护孩子、又看不到孩子真实存在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陷阱,掉进陷阱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被一次次的忽视自己的感受之后,也就失去的长大成人的机会,失去了对真正的爱的感受,不在相信自己的感觉。

习惯溺爱的父母都有一个奇怪的习惯的悖论:他们才知道孩子的真正感受是什么,而作为孩子本身是不知道。孩子不知道自己是饱了还是饿了。吃饱的感觉很好,但吃撑的感觉就很不好,而大人会说,你在长身体,多吃点。(孩子反抗,又被贴上太犟的标签)

我们整个社会都将溺爱说成爱太多,孩子需要很强的自我才能意识到,父母其实伤害了他。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只有被温柔对待过的灵魂才能同样温柔地对待另一个灵魂。

很多父母曾经其实也是一个没有被真正爱过、没有被真正地接受过的孩子。

爱是传递,没有学会爱的孩子,如何去传递爱?

当你爱孩子,看她快乐时,心里想的都是怎么尽力延长和扩大她的快乐;当你不爱孩子,看她高兴时,说话和行动都是控制、截断她的快乐,并以此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那么到底该如何给孩子爱、自由、独立?

爱孩子是建立在有意识的去掉家长这个身份的认同上的。人人生而平等,孩子需要平等和尊重,需要自由和空间。家长做到不把孩子当做私有物品,不去改造和扭曲,孩子就会有愉悦、有丰盛感,这就是爱的味道。

对待孩子的行为把握三个不做原则:

1.伤害自己的事不做

2.伤害他人的事不做

3.伤害环境的事不做

只要不违反这个原则,就放手让孩子去飞翔吧!

父母之爱与亲子相处之道,都是以尊重对方是个人、独立的个体为前提,并看见对方的真实存在。

爱就是真真实实的感受!请问问你的孩子:“你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爱你吗”?

不要等到新年,才能给孩子短暂的“自由”。请将爱和自由给予孩子的每时每刻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