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了,你还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吗?(上)

科普贴

本文内容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主要讲述如何挣脱人际关系的枷锁。

阿德勒著作《自卑与超越》,被誉为现代社会人类必读的个人心理学经典。阿德勒的人生颇多坎坷,可以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

人作为群居动物最大的烦恼就是人际关系烦恼,怕违背父母的意思而不敢选择喜欢的专业?怕无法和同学朋友在同一个频道而疯狂补习饭圈文化(补剧)?怕被同事孤立而尽力讨好?

你想要的自由,都葬送在对人际关系的一次次“维护”中了。

习惯活在别人期待中的你,该怎么打破枷锁呢?

还是先来说原因:

认可欲求:内心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我们最原始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认可。

父母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镜子,孩子通过父母给出的回应(认可与否),判断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我们尽力做父母想让我们做的事,如:考一百分、乖巧懂事、不要和谁谁谁交朋友等等,因为我们害怕被抛弃。

之后我们把这种心理沿用到所有人际关系中,我们通过对方的表情、行为、言语判断他的喜怒哀乐,我们尽量做让人产生好感的事,因为我们害怕被讨厌、被孤立。

同伴压力、随波逐流、舔狗、妈宝、没主见这些形容词,都可以用来表示这一类心理

我把这一类人总结为:内心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插一嘴,为什么我们觉得“妈宝男”不靠谱

因为他只是个孩子啊

一个人没有完成自我认知,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即便年纪增长,他也只是一个长得比较着急的孩子

我们认为,认可欲求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普遍欲求,正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变得有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而对于人来说,得到认可可以增加自信,但如果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得不到认可就没有自信,人就算不上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认可欲求是有一定好处的,但不要太执着于此


自卑感:为你的能力保留一点可能性

“我不行”“我丑”“我矮”········这就是自卑感

先说一下自卑感的形成,还是要怪上面那个认可欲求

孩子会因为长期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而产生自卑感

大人也会因为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即是认为自己价值低下的感觉。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自卑源于不幸的童年生活,源于父母

但在阿德勒的观点里认为:自卑是人们的主观臆想,人们因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被拒绝,而做出我有自卑倾向的选择。《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有详细讲解。

什么意思呢?

1.人们的自卑感,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自我价值低下,而是通过某一标准做出的判断。

举个栗子:你身高150cm,因此感到自卑,但你的男朋友可能会觉得,女生这样很好啊,娇小可爱,而且最萌身高差也不错。这时你的身高其实对身边的人还算是好处。150cm只是一个客观数字,没有特殊意义,问题在于你怎么看这个数字,你将它与180····比较才产生了心理落差。

如果这个栗子感觉不是很好吃,没关系,我还有。

一块钱人民币纸币和五块钱人民币纸币,为什么你觉得五块钱的更有价值呢?事实上他们对于印刷厂来说印刷成本都一样呢!

就不累赘解释了

2.阿德勒的目的论:人们是因为现在出于不想社交的目的,而做出有自卑感的选择。

举个栗子:马上要考试了,你完全没复习,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希望自己生病了。因为一旦你生病了,你就可以用生病作为没考好的借口,说:如果我没生病,那我肯定能考一百分。

代入感很强吧,哈哈

我们害怕在与人交往中被拒绝,所以需要我们有自卑的性格,这样即使被拒绝也可以推说,是因为我自卑,如果我不自卑一定能交到朋友。

可以说我们是为了逃避某些现实(毒鸡汤上线),为自己的能力留下一点可能性。

阿德勒的观点否定了,自卑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性格,而是我们的主观选择

这样的好处是你完全可以选择别的方式,你可以进行改变。

问题在于你愿不愿意改变?改变也是需要勇气的

那么关于怎么改变?怎么戒掉认可欲求的瘾?

我们下篇帖子再讲哦!篇幅太长就没人看了,嘻嘻

我是小熊,关注我,我给你举不完的栗子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