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我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很早就知道了腾讯推出了这玩意儿。在它的红利期过后,我加入了千万订阅号的大军。每天琢磨着第二天应该发些什么文章,这件事几乎成了2017年至今我的日常。
我的公众号名字叫做“你在听什么”,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喜欢折腾的内心,这个世界很大、声音很杂,每天充斥着利益交接,碎片信息横行。而人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寻找同伴的过程,我们需要听听内心的声音,回归到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个体,然后呢,上路吧,在路上,才会遇到同路人。
这是一个关于公众真实暖心故事和动听走心音乐的分享平台,它展现的是一个多姿多彩、人生百态的社会,每一篇故事都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他/她是你,是我,也是我们周边的陌生人,而每一首歌则是这个故事最美的诠释。
这些是我对它的定位,我就是想让大家将自己觉得好的音乐,好的故事及好的人物分享出来,同时,又能约束自己坚持用写作的方式来记录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的事,美好的人,以此来弥补我超级强大的忘性,所以我就这么干了。
公众号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有些不习惯。每天早上7点30起床去上班,晚上有时候八九点下班,而我公众号更新文章的时间是22:30,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之间我必须写出一篇自己拿的出手的文章,排版、配图、配音乐,每一个步骤都得通过我的审核。因为现在不是我一个人自嗨,虽然关注的人不多,但是每天都有那么一些和我至少在对于人生态度上有点相似的朋友在看着我的文章听着我分享的音乐,可能他们会因为文章中的故事或是分享的音乐而产生共鸣。有些做公众号的朋友跟我说,他坚持不下去了,粉丝太少,阅读量太低,更别说分享了。我说鸡汤和成功学的分享度才高,你如果喜欢或者说这件事情真心可以培养出你坚持和责任抑或是工匠精神的好习惯的话,那就不要在乎那些,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升你的文章可读性和共鸣性,时间久了自然会吸引到一批有共同想法的人。虽然我教育起别人来一套一套的,但是在“教育”完他们之后我偷偷地跑到我公众号后台看了一眼我那十位数的关注量,默默地往返豆瓣、贴吧为我的公众号“打广告”。虽然说“酒香也怕巷子深”,经过几次默默无闻地“广告”之后我明白了,酒香不香,我还不太清楚,只是这巷子他妈的也太深了。收效甚微之后,我便开通了简书、今日头条,每次发文都是三个平台同时进行,好像那样力量就大一些一样。
待到公众平台有了一些拿得出手的文章之后我便开通了对外征稿,毕竟我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当然,目前我是唯一的审稿人。期间有不少网友通过简书或者“广告”联系到了我,并洋洋洒洒地投了一些稿,但是我辜负了不少热心的读者,因为他们的文章不太符合我对平台的定位。虽然我每天一个人写稿、审稿、配图、配乐很累,但是我还是自作自受地给他们发了邮件说,很抱歉,你的文章不太符合我们的要求,没通过评审团队的审核,期待下次能在“你在听什么”看到你的分享。我一直是这样自欺欺人,狗屁评审团队,整个团队就我一个人。哈哈,希望他们并没有因为我的自作自受而放弃对写作的坚持。
微信公众平台开通至今两个多月,至今的粉丝量还未过百,(都不好意思说出来),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量都比较稳定,保持在十位数不变,接收稿件5篇。中间因为骨折跑医院断更了一次,错过了原创功能的最好时机。有朋友好奇,你公众平台的文章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吗?笑话,我自己哪能有那么多“灾难”发生啊,虽然我一生多灾多难,但是也不至于变成像那样还打不死的小强。为了避免我的文章被别人扣上“我的那些牛逼的朋友们的故事”的帽子,我有时候很不要脸地将几个朋友身上的特征融合到一个人身上写出来了,写完后通读一遍,“拼凑”的还算完美。然后自得其乐地在那想象着故事情节。
我的文章偶尔会有错别字,偶尔会用词不当,偶尔会没有标点,但是我一直在改进,在坚持。坚持两个多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写作变得更加容易,逻辑感和画面感更加强烈了,还认识了不少同样喜欢音乐和真实生活的朋友。这比公众号后台那些冰冷的数字更令人着迷。对于写作这件事,其实你可以有千万种方法让自己坚持下来,但是在坚持这件事上我一直是三分钟热度,倒是责任和内心在鞭策我这么做。管他人说的文艺也好,折腾也罢,我只想在这个“任何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爱好都是耍流氓”的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认认真真地耍一次流氓。让那些在世界某个角落和我相似的人知道我在这里。或许有一天我不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来分享我的“好东西”,可能是因为我找到了更好的更大的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