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菲茨杰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要内容是20年代的美国,上层纸醉金迷,下层苦不堪言,没有希望,这样的美国哪还有“美国梦”,我在马徐俊老师的专栏里看到一篇文章是来源于《大西洋月刊》的,著名的哲学家、作家马修·斯图尔特用“盖茨比曲线”分析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之所以斯图尔特的观点值得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因为他出身于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专业事政治哲学,著作颇丰,学术功底深厚,在我看来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的家世就颇为显赫,生在其中的耳濡目染和通过网络书籍了解的浮光掠影完全是两个概念。
盖茨比曲线是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尔斯·克拉克提出来的,横轴是基尼系数,纵轴是IGE(intergenerational earnings elasticity)代际收入弹性,就是两代人的收入水平关联度,范围都是0-1,如图:
越靠近右上方,则阶层固化越严重。斯图尔特在文中提出一个“新贵族群体”(meritocratic class),占比达到了9.9%,介于顶级富豪和普通人之间,只跟收入相关,净资产在120-1000万美元之间,这个群体或阶层掌握的财富比顶级富豪和普通人加起来还多,斯图尔特称之为“5G阶层”,就是Good family、Good health、 Good schools、 Good nerghborhoods 和Good jobs,5G,在家庭、健康、教育、社区和工作方面都处于优越地位的群体,就是这个庞大的群体在建立自己的优势,形成了圈层,逐渐垄断了上升的资源,从而导致越来越严重的阶层固化。
上面盖茨比曲线图中没有中国,我认为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是个从左往右上蹿升的过程,我们可以查官方的基尼系数,然后看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学生来源,起初可以说是草长莺飞,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人都有机会,现在大城市的主要建设群体以及中上收入群体就全部都是乘着国家东风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子袭父业,而且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那是出了名的舍得投入,上一代的企业家们现在都开始逐步安排让子女接受企业,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富豪榜上经常出现父子身家,像碧桂园、娃哈哈干脆就是二代已经独掌大旗。而更为庞大的、净资产在120-1000万美金的“新贵族群体”在干啥?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家庭还有子女的教育,可以说拥有这些资源的大城市房价坚挺正是因为这个群体的支撑,也在慢慢像美国一样阶层越来越固化。
然而,我天朝自有国情在。首先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国家,也是有翻天覆地变化的国家,这样的巨变自然会有无数的社会问题,要知道,问题所在就是机会,所以在我国,理论上人人都有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改变阶层的机会,中国的新贵群体还在努力稳固自己的圈层,好的工作正在被颠覆,社区建设也因为国情只能是通过价钱一条衡量途径,普通人也在趁势冲击,而把价钱抬高比如学区房就是新贵们构建壁垒的方式。
但我们看到,社群的概念在过去两年的中国真正兴起,互联网给了志同道合的人跨越地域、城市的机会,大家越来越趋向于和有共同语言的伙伴扎堆,这就形成了趋势,各种形态的社会大学出现,比如湖畔大学是给顶级富豪构建圈层的,而得到和混沌就是给新贵们共荣共生的圈子,现在的新规还在各自为政,不出三十年,将形成像美国那样“家庭-健康-学校-社区-工作”正循环、牢不可破、可以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圈层。
到那时,饱受诟病的、但其实是唯一的晋升通道-高考,还能勉力维持多久?
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阶层固化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我们民众可以关心的,自有领导层通过政策、比如精准扶贫来稍微维持下体面,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同类,努力的构建圈层。
看起来有些讽刺,贫富分化可以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可我们的努力却正是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加速贫富分化,更何况未来的科技足以让被时代抛弃的圈层衣食无忧的被圈养,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一边用尽全力向上爬,一边和同道建造壁垒,因为你不努力,就会被别人挡在圈层之外。
就是这么现实而残酷。